周日我们“雾满拦江读书会”跟专业的公益骑行组织“公益游学院”一起举办了一场:骑行读书吃土鸡的活动——从广州塔骑自行车将近三十公里到茂德公草堂,然后吃土鸡读书,分享读书心得。
有人问我:宁工纸,我们的读书活动为什么要骑行呀?
在这个monent我竟然被问懵了。。。
这几年的读书圈子里,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越读书,越不干事儿,越不用干事儿,越能专心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仿佛为了读书而读书。
又或者把读书跟行动分得的清清楚楚,读书是读书,行动是行动。——我在你的右侧,却像隔着星河。将读书跟行动划清界限,你们谁也不要越界,否则就是跨界。
读书难道就是为了不用做事吗?
子曾经曰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习”并不仅仅是“复习”“温习”,还是“练习”“实习”。夫子言下之意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学完了要去实干,去做事儿,在做事的过程中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阳明先生说:这世上未有知而不行之事,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甚至一句骂人的话。都不过是文字的不同排列跟使用而已。为什么我们这些排列可以让我们内心产生相关的联想跟情绪呢?
这是因为书上说的情景我们曾经经历过,或者感受过呀。书里面的知识,都是我们行动的归纳总结。
举个栗子:有一个人对你说:2b!!!你可能会有些不舒服,甚至想揍他。假如同样是对你说:2b。但是时光逆流回到1995年。可能你就只会觉得那人是来买笔考试的学生而已。
这是因为 “2B”在那个2000年以前,还从未有人用来骂人,它仅仅是一种铅笔型号罢了。那个年代我们根本就不知道“2B”是一种形容词+语气助词。
文字是很奇妙的东西,读书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亲呀。
我们这次的活动:骑行三十公里。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对于经常骑行的朋友来说,三十公里还不够塞牙缝,完全是中老年夕阳骑行活动。但是对于缺少骑行经历的朋友来说,就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一种行为了。
读书会有一位朋友,很早就报名参加了。出发前一直在左思右想:
“我平时坐车十多公里都好累,都要睡着了。三十公里,我会不会死掉?”
“路上这么多车会不会出车祸?”
“他们会不会嫌我太慢了?”
“我算了一下,我好像要骑四个小时才能到耶”
“我会不会拖累他们?”
“宁工纸,我还是选择搭车去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就是全部,它能把一切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这位朋友做到了。她成功的把三十公里想象成了300公里,把市区休闲骑行想象成了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更成功的把自己想象成了没有吃士力架的饿货。但实际上这三十公里骑行,我们2.5小时就完成了,队伍还有很多骑着共享单车的朋友,跟年龄不小的大叔大妈。路上还遇到爆胎等意外。也没有落下任何一个人。
当一个人的对真实事物的判断出现了偏差的时候。那一定是这个人的认知出现了问题。什么是认知呢?就是“认”跟“知”。“认”是我们过去的经历形成的思维链接。比方说“认路”,必定是我们走过这条路方能认识。“知”是我们的感性思维跟理性思维的结合。所以认知就是知行合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要行走又要读书的原因
只有经历过才能看明白,行走过后读书能帮助我们更系统的整理刚才的行走。
年轻时候看《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中庸》《庄子》,觉得晦涩难懂。经历了生活的压力挫折之后再来看,方能恍然大悟。仿佛过往的一切都在书中犹如过电影一般,在脑海里浮现出来。这个时候方才能摸到门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
知行本来就是同一件事。看完书就要出来多溜达,溜达一会儿就要静下心来看看书。骑行修克己的功夫,读书修静养的功夫。人为地分割知行,都是2B青年的行为。
读书骑行,都是为了悟道,为了更加顺畅的的在这个人世间行走。为了吃鸡。
这次骑行读书活动,我们是做到了:
骑行吃鸡致良知,读书悟道尝美食。
当然了“吃”仅仅是智慧的一部分,我们雾满拦江创业读书会任道众远。下次将在广东君直律师事务所开展《当金瓶梅遇上道德经》的终极智慧讨论。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