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察觉到我们的孩子长得好快,原先那个依偎在你怀里的宝贝现在快有你高了;以前围着你“妈,妈……”的叫的小毛孩现在开始对你的命令不理不睬了;以前粉嫩嫩的小脚丫现在穿的鞋子可以做小船了……再自豪的父母都会有不下100次的失望、愤怒和失控——诚实如你,有吧?
这一代的孩子比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拘束多了,我们以前有好多亲戚家可以串门,好多表哥表姐可以撕逼解闷,我们的爸爸妈妈还有时间相聚搓麻聊天,我们的周末没有那么多的补习班要去,更不用说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上街是自由的,江河湖泊还是可以游泳的。小时候爬树、玩水、抓虫子、闯祸,什么都是经历过的,膝盖永远是青的,衣服永远是脏的,但是那份记忆是抹不掉的,那叫童年。静下来想一想,在你印象深处,有多少童年的快乐是在自家的房间里的?家里有妈妈的唠叨,有做不完的作业,有想看不能看的电视。那时候最希望的是有一片天空,妈妈闭上唠叨的嘴,自由自在做我想做的事,最好那个地方还有天,有草地,有小河和逗逼的小伙伴!
叩落家吸引我是这里有我们童年的味道。从开始的叩落山庄,那里好大一片撒野的空间,春天有笋冒出头来;夏天可以爬树,看星星;秋天附近的葡萄园挂满了果实;冬天猫在木工房里做木工,窝在铺里侃大山。后来搬到闽侯的宅子,那里可以骑车,还考驾照、做木工,离开了闽侯那个小窝之后,一大家人都在流浪,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地点。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叩落家和活动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各种的亲子活动,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种噱头太多太多,每周不是奔劳在各个补习地点就是参加各种连屁股都无处安放的活动,渐渐的,我觉得厌倦。我以为家是有一个安定的地方,孩子们的成长也能够有一个安静的,可以认真的走心的一起做事和相处的地方,而不是像候鸟一样到处迁徙,一群人为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的利益到处流浪。
是的,诚如天空所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并不是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缺少的是对知识自觉自动的发现和挖掘的能力和意愿,更或者说他们还是缺少独立去制造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我们太爱他们了,我们愿意为他们去承受所有的风雨和挫折,虽然我们也知道我们不可能,但是让他们去碰的头破血流?臣妾做不到……我们热衷于“教育”他们,为他们设计各种可以“拓展”他们能力的活动,甚至把细节打造到极致,而我们的孩子们也不再抗拒我们的安排,觉得一切的服从都是理所当然,我们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
所以,你会看到,当孩子要求你做什么,你是用跑的,而当你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并不是那么走心的。所以,我觉得我需要一个地方,适当的“不去管他们”!让他们自然而然的学习生活的种种,动动脑筋解决身边的小麻烦,让他们有空间感觉对我们的需要(注意,只是需要而不是依赖)。在我看来,这比起懂得银河系的构成,懂得机器人的原理,懂得奥数和各大名著要重要的多。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离开他们的,而唯一能让我们放放心离开的一定是相信他们能活得很幸福。
这其实是我想加入基地的理由。如果有那么几个略有闲暇的周末,我们大人们去那里喝茶聊天,做鼎边糊,虾酥,煎蛎饼,孩子们一群一群的自己找乐子,他们会闯祸,会帮忙,也许我家大儿子会自己找个地方撅着看他喜欢的书。他们会发明各种玩法,没有爸爸妈妈那些充满设计感的规则,他们会玩出自己的花样。都随他们去,我们可以看着,这么多的家人,每人抽出一点点的闲暇,带上一眼,也就够了,不是吗?罗素说:“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放下自己的执念,相信孩子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发掘,他们才能够拥有自己的人生。
成都的文殊院有这么一副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现在的社会有太多的裹挟,每个人都活不到自在,不自在怎么能有“觉知”?没有“觉知”,你又怎么“开慧”?不开慧,你何时才能“放下”?我有一个奢望:我不畏惧他们未来生活得平凡,只希望我的不争和三葆能有一片自在的心灵天空,用智慧去生活和选择。
人的一生殊途而同归,如果你希望那样的午后,不用安排,说走就走,其实少一节奥数课也就是少一节奥数课。所以,你觉得叩落家挺好,那你便来,放下那个惴惴不安的心,放下各种盘算,得了便了,我在叩落家想做一个不勉强,不强求,放下控制欲望的妈妈。你呢?
孩子,我想给你一片家以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