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滥觞,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在体裁结构、精神意识、艺术手法方面都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体裁结构:句式、重言和对话
《诗经》在句式方面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主要是四言。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后世中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创作,这些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令人瞩目的。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其中的节奏感非常强烈,与《诗经》中最常见的四言诗如出一辙。嵇康、陶渊明的四言诗也是如此,也是受了《诗经》的影响。
《诗经》中出现了很多重言。从《风雨》中的“风雨凄凄”到《蒹葭》的“蒹葭苍苍”,再到《伐木》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无一不使诗歌在吟咏时具有舒缓悠扬的音乐感。后世出现的叠字诗,便可追溯至此。《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氿。”连用重言,古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便是受其影响,自此,叠字体一直为文人仿作,叠字诗体由此逐渐形成。(参考于百度百科“叠字诗”)
《诗经·郑风·溱洧》中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方法产生了影响。《溱洧》: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溱洧之外,洵訏且乐”
这种以对话方式写情人间约会场景的手法,使得男女相恋的故事更加真实而生动。后世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不少采用对话方式的。如辛弃疾的《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如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鸠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怀,”杯再拜,道:“挥之即去,招则须来。”
透过其中的对话,连这酒杯都变得可爱有韵致了。还有苏轼的《赤壁赋》以主客对答的方式引出人生哲理,亦是极高明的。这些文学作品的手法起源,都可以追溯至《诗经》。(参考于徐磊的《宛在水中央》)
同时,也有人认为诗歌若对话多了,便成了戏剧。《西厢记》不也是以对话为主的长诗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此看来,中国戏剧,竟可以追溯至《诗经》。
传递的精神意识:关注百姓、关注战争、关注爱情
《诗经》是现实的,是关注百姓、关注底层劳苦民众的。例如《豳风·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中的劳动,讲述了他们四季辛勤劳作却只能自留一小部分劳动成果的情况,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奴隶主的讽刺憎恶。其他的诸如《伐檀》、《硕鼠》等也是关注百姓,关注社会民生的作品。这种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的精神,在汉乐府诗中得到了很直接的继承。汉乐府诗中的《东门行》、《病妇》、《孤儿行》都是写平民百姓的疾苦,表达对百姓的关心,这种精神,继承于《诗经》,又深深植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源自搜狗百科“汉乐府诗”)唐代杜甫诗有“诗史”之称,也是继承了这样一种关注百姓的精神,同时也有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等等都是《诗经》中这种精神的体现,而且关注百姓的精神一直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关注战争,也是《诗经》中的一个特点,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采薇》、《出车》、《六月》等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体现了一种自觉的民族责任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也是民族意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开端,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以深远的影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王昌龄的《从军行》等正是继承了这一精神。
爱情,几乎是历代文学作品中绕不开的话题,而《诗经》是最早关注爱情的。有郑风《溱洧》、《野有蔓草》、《褰裳》、《子衿》等等,有周南的《关雎》、《汝坟》,卫风的《木瓜》、《伯兮》,它们各有特色,表现了形形色色的爱情。而后世的文学以《诗经》为起源,也高度关注爱情。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却受婆婆阻挠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对爱情的崇高追求。这样的题材和主题,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与《鄘风·柏舟》《齐风·南山》等。后世爱情受阻的文学作品,可追溯至《诗经》。
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是铺陈直叙,这在汉赋中被广泛采用,而后世也有很多长篇叙事诗用到了赋的手法。比兴则是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成了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作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开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作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参考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