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孝,今天就想找一找孝的出处:此字始见于商代金文[2],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
我觉得古代先贤真是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操碎了心啊!父母爱子,孩子和父母关系密切,情感浓厚,后来,父母逐渐衰老离去,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但是,情感上还是接受不了亲人的离去,于是,先贤们就设计了这样一套礼仪(规定动作)来安抚人心,规范行为,比如,父在观其言,父去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谓之孝。这样一来从社会舆论角度给了一个心灵慰籍,让悲伤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动作。让人人从内心来遵守这个规则。
现代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所以,很多时候,快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情绪和情感的平缓需要时间来安慰。昨天,有很多同学来就诊,最着急的一个问题是:我怎么才能快点恢复正常。我其实想说的是,因为快,我们压抑,忽略了很多情绪,很多情感来不及结束就被我们压抑了,我们来不及看见这些,更来不及处理这些,所以,累积到一定程度,他们全部跑出来捣乱 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花费时间来安抚处理它们,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慢,另一个原因,现代社会太快了,没有时间和空间给我们看见理解这些情绪,我们面对这些,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没有一个社会规范或者长辈权威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状况要怎么办!现在看到古代先贤制定的这一套礼仪规范,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就像我们的社会心理按摩,抚慰了大多数人的情绪,让我们心安。现在,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心安之处。所以,孝礼不仅是传统,也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我个人浅见,觉得可以将孝的礼仪古为今用,选出亮点,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给我们一个慢下来的理由或者场所,让我们可以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的的伤口,可以默默流泪,可以休憩片刻。我们可以在自己家里试行,我其实比较羡慕将先人的照片挂在家里,每天可以在他们旁边默默的呆上片刻,讲讲心里话,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
今日读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本章大义,言礼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
我的理解:这一章讲的是人与人相处之道,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学最核心的观念:和,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制度之间,制度与执行之间要和。和是指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用一套礼仪规范来让大家知道怎么做,如何做,评价做的结果符不符合和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很简单也很复杂,这个标准让大家心甘情愿去做,自动自发的遵守,而不是用强力逼迫大家执行。这就是和。
我的感受:这一章可能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了,和,是中国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小时候希望父母和,家庭和,长大了希望单位和,社会和,年老了,希望子女和,亲戚和。这个和是大家共同的目标。这是一个理想社会的标准。感觉有点大,还需要消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