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如果没有得到来自父母关于归属感的感受以及确定他对家庭很重要时,他就会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去寻找谁能够给他带来这样的感觉。荒谬的是,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但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也在努力地寻找那个能弥补他缺陷的那个人。
进入婚姻后,人们常会用明说和暗示来改造自己的的对象。明说就很简单,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你应该怎样。如果不想明说,那么,在伴侣没有满足你需求时,你就必须十分依赖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不说话再加上难看的脸色,通常就能达到暗示的效果。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个人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伴侣没有满足他的需求。这源于一是他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般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二是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爱,只会让他从前的想法牢不可破:没有人爱我,世界没有爱,世界上的人也没有爱。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
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父母的抚养方式,父母的爱对一个人进入亲密关系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