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邀请做了一个那种“特别准”的性格测试,就是你几年前就做过,熟悉到连出题者问这一题的动机都清楚,然后不小心看见却还想再做一遍的那种。里面有道题目问你是不是一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这么无聊的题目我竟然认真的想了很久,因为是人就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可能在乎的对象都不尽相同。
我不知道大家在乎什么样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我是这样的,在一生中会接触2次及以上的人,我都不太在乎他们的看法,暂时被误会或贴上标签一点也不让我焦虑。我无比在乎的是那些一生就见一次,以后恐怕再也不会见到的人对我的看法。相比之下,这些看法对我来说全部是暴击,得缓上好几天。
可是为什么已然再也不见了,还会怕呢?我在这件事上的内心秩序和背后的理论支持很诡异,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人恐怕很难再见到,意味着我没有丝毫的机会和可能性,修改他们对我的认知。换句话说,熟人的认知,我有足够的时间和技巧对它们进行修正,直到最终基本符合了我的意愿,这不仅不焦虑,有时甚至挺有乐趣的。可是那些一次性形成的印象,只会感到的是无能为力,然后引申到巨大的焦虑,只有心惊胆战的反复回想确认这件事直到麻木,才感觉稍微好一点。我的世界观说,人做的每一件事,见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你和这个世界建立的联系,不分轻重。所有的这一切所形成的信息,拼凑起来才是你,少了哪部分都是片面的。而“一次性社交对象“对你的认知,同样构成你,琐碎但是繁密的左右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认知在短暂的会面和交流中形成,被留在了你们两人之间那模糊的空间和时间里,它不因为你们再也不见就消失,只要有一方还记得,它就一直存在于宇宙中。就好像那些被储存在网盘上的照片,关联着你的账号密码。
因此,我一直恐惧这种社交。我讨厌在麦当劳点餐,讨厌打客服热线,不喜欢问路,也不喜欢去参加那种扩充人脉型的晚宴。那些都不是我的舒适区,我能躲就一定躲过去。我喜欢持久但充满修正和改变的人际关系,虽然难免会有厌倦情绪,但总体来说是放松和自信的,这让我的内心秩序得以维系,至少在很多时候,还可以让我呈现出不算无趣的形象,避免扰乱你们的内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