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最近更新慢了,一来疫情严峻,家里领导天天奋战在一线,二来自己单位轮岗值班也是一刻不能马虎,而且还要做好随时前往一线支援的准备,只能有点时间码点字,有些还是用移动设备写的,格式字体难保不出问题,还望见谅。但是,即便面对疫情,对于围绕天一阁的梳理和思考,是一刻不能停止的。
从范氏故居庭院的东门出去,就是司马第东南角的宝书楼庭院。前面已经说明,为了不将天一阁国保单位、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景区这些大概念跟天一阁藏书楼本体相混淆,涉及天一阁藏书楼本体的时候,文中一律称之为宝书楼。那为什么可以称为“宝书楼”呢?正是因为这园子里唯一一块明代的匾。
宝书楼
正楷,黑底金字,悬挂于宝书楼二楼明间之上,故而游客们是看不到的。
前后落款“守郡前柱史东粤王原相于隆庆五年岁次辛未季冬吉旦立”
先说内容,正文‘宝书楼’中“宝书”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是珍椠之本,今天天一阁明代原藏的方志、登科陆、稿抄本、政书等多是海内孤本,但在当时不见得称得上“宝书”。其实天一阁历史上流散出去的珍品更多,且在当时就是公认的极品,举两个例子:比如天一阁曾有赵孟頫的北宋石鼓文拓本为当时最完整的版本,虽然我们今天只能看到清代阮元的重摹本,但天一阁本在石鼓文的研究里面依然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再比如乾隆年间天一阁进呈《营造法式》影宋抄本,在清代被收入到四库本《营造法式》,在民国时陶湘根据这本书和四库本、密韵楼抄本、铁琴铜剑楼本等比配,完成了大名鼎鼎的陶本《营造法式》,此事进而催生了著名的“中国营造学社”。
二是宝其书,或者以书为宝,这就是一种动态概念了,就是保护书籍手段十分到位的意思。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乾隆三十九年,浙江织造寅著给乾隆皇帝报告就可以了:
“寻奏:天一阁在范氏住宅之东,坐北向南,左右砖甃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取其透风。后列中橱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阁前凿池。其东北隅、又为曲池。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作者注:此句扯淡)。阁用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是以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特绘图具奏得旨览。”
你看,此楼的结构与功能配置,果然天生宝其书吧。
进一步谈论宝其书的手段,书橱是一个重要工具。按照寅著的说法,他看到的宝书楼二楼的柜子排法比较不平均,大中小各种书橱都有,大十、中十四、小二,共二十六个书橱,编号情况不详。
到了清末的宣统二年,南开之父——严范孙先生登楼时,看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我曾在烈沸先生处看到过他摘录的天津图书馆藏《严修日记》,日记中记载:“二月十五日……到天一阁,主人范尔衣冠迓迎,其他陪客数人,余所识者,汤秉三世叔、洪鞠蒙兄。登阁,上外檐有阮文达书‘天一阁’额。内正中有明郡守王君书‘宝书楼’额。”他看到的”宝书楼“匾下的柜子是怎么样的呢?这里没有提排列方式,但是提到了编号,共二十一个号,具体为:日、月、星、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角、亢、氐、房、心、尾、箕。日月星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字作排序大家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不多见的是当时用了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个星宿名:角亢氐房心尾箕,就是我们所说的”左青龙“。我原以为既然天一生水于北,范家人可能会用属于玄武的七个星宿名:斗牛女虚危室壁。但我想严修先生不至于记错。
但是如果你今天有幸进入天一阁二楼,看到的情况又有些不同,首先柜子数量不是二十六,也不是二十一,而是十四个书橱,但是有二十个编号。明间”宝书楼'匾下龙字橱(原用于存放乾隆皇帝赏赐书籍),左右两侧四橱编号为日、月、星、辰;东次间北侧居中温字橱,左右两侧四橱编号为良、恭、俭、让,其中“日—恭”和“星—让”都是同一个书橱在不同间的编号;西次间也是一样,北侧居中仁字橱,左右两侧四橱编号为义、礼、智、信,其中“月—义”和“辰—智”都是同一个书橱在不同间的编号;西梢间有点艺术气息,北侧居中宫字橱,左右两侧四橱编号为商、角、徵、羽,但是西次间与西稍间之间的柜子都是独立的,并不相通。
不但书是宝书,这楼也是“宝”楼,其中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宝书楼”是清代皇家藏书楼的原型,原因正是存放四库全书的七个皇家藏书楼与天一阁的关系。这在对游客讲解时总说不清楚,这里我就用乾隆本人的文字,给您捋一遍:
1.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尚存),建于1775年,形制上”天一取阁式,文津实先构“,命名上”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
2.圆明园文源阁(不存),建于1775年,形制上”命仿浙江范氏天一阁之制,先于避暑山庄构文津阁次乃构文渊阁于此”,命名原则同上;
3.故宫文渊阁(尚存),建于1776年,形制上“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而其详则见于御园文渊阁记”,命名原则同上;
4.沈阳故宫文溯阁(尚存),建于1782年,形制上“京国略欣渊已回,陪都今次溯其初”,命名原则同上;
5.镇江文宗阁(不存),建于1779年,形制上“于行宫内就高宽处仿天一阁规模,鼎建书阁,永远宝藏”,命名上“百川于此朝宗海,是地诚应庋此文”;
6.扬州文汇阁(不存),建于1780年,形制上“此阁建于庚子,亦仿天一阁之式为之”,命名上“万卷图书集成部,……莫谓无资此汇文”;
7.杭州文澜阁(尚存),建于1783年,形制上“范家天一于斯近,辛也文渊乃得双”,命名上“风行水波成文曰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