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我最喜欢的秋天。每年秋天都会拿出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看一看。
尤其喜欢其中的几句: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前几日,英文的写作老师讲了如何写一篇英文的描写文,使用具体的词,生动的,鲜活的的场景就会跃然纸上,进而也会让读者浮想联翩。郁达夫先生的这篇文章便是如此了吧。每次拜读这篇散文,就会一遍一遍的在脑海中想想,跟着作者的描写,慢慢形成图片,一步一步地给脑中的那幅图片添砖加瓦。
古色古香的老北京四合院中,院里放着一把藤椅,一张石头小圆桌,这大概是在我看来那个时代背景普通人家的院子的写照了。清早起床,秋天的天气已有些微凉,空气中也也浸透着丝丝凉意。坐在院中的藤椅之上,茶杯上空还飘着热茶的蒸汽,天空中驯鸽的声音偶尔传来,清脆欢快······一直想着这幅场景,却不曾拜访过秋日的北京,那已有些清凉的皇城。那郁达夫先生笔下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和潭柘寺的钟声,都未曾见过。
说起芦花,倒也只见过一次。记得是去年的中秋,和朋友相约游白洋淀。去年的中秋已经是九月末了,荷花大都已经谢了,河面上只剩下一些残败的荷花。失了盛夏时粉粉的颜色,失了旺盛时期那种亭亭玉立的姿态,只是静静地趴在河面上,得一个栖身之所罢了。河面上除了荷花,还有翠绿中又有些发黄的荷叶,不再那么平整,到像极了老人们脸上的皱纹。因为去的晚了,野生的莲蓬也快要干枯,干枯的莲蓬却仍直直地立着,让我看着倒还有些微微生气。
满目的景物大都死气沉沉,只有河水两面的芦花给了我一丝安慰。北方
的孩子不同于南方的孩子,对于水边的东西那么司空见惯。我就是第一次大面积地看到芦花。芦苇的最顶端盛开着芦花,白色的芦花,在阵阵秋风的爱抚之下,左右飘荡。自己执拗的认为它们是柔软的、温和的、默默无闻的。可这些其中又夹杂着让人无法忽视的荒凉美与安静的力量。现在想起那些画面,还会把它们和那部十五年等待候鸟电视剧联系到一起。很喜欢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因为它描写的暗恋是那样的真实,生活化,还因为我喜欢着剧中那片芦苇。秋天的芦苇荡,飘着白色的芦花,候鸟在天空略过,成群或影只。站在河边,对着这样的画面,一个人,或者身边幸运地站着喜欢的人,安静的站着,享受这秋天独有的韵味。
每次坐公交去市区,会路过城中的护城河,从未亲自走进那条河,只是坐在车上远远的瞥上几眼。河的两边有簇簇芦苇,秋天的它们也会芦花飘飘。车外那样苍凉安静的美,与车中喧闹的人们,这种时候会感觉生活如此美好,两种截然相反的美同时感受,可能这也是生活的奇妙所在吧。
接连几天的雨,北方似乎全然不存在秋的踪迹。想着今年秋天的北京之行又要落空,郁达夫文中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让人心安的钟声,史铁生那残破又夹杂着生机的地坛,相约明年遇见吧。
我太喜欢秋天了,因为太喜欢,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出它的美,它的韵味,它的力量。每次谈到秋天,还是会惭愧的借用着达夫先生的词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