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渐渐发觉解读课文是一件很有意义地事情,它可以让我发现在日常教学中被忽视掉的细节,这里的细节指的是一些与考试无关紧要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在审视课文的同时,重新洞见自己的内心,原来我还有那么多的要教给孩子却教不了的内容啊。
解读课文的关键在于一颗同理心和一种代入感,只有零距离地感同身受了,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情感和思考调整成和作者一样的赫兹,课文的解读才能真正进行。这是备课的前提,也是执教者在教学时如何处理文本的方向。毕竟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今天我所要解读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且算给执教者提供一点佐证和教学方向吧。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经常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从这段话中,你读到了什么?”我的学生开玩笑说:“读到个屁。”
于是我把这个问题问向自己,在一段文本中,我能读到什么?
初读《秋天的怀念》我是毫无感情的,只凭这些文字在我心头滑过。一遍、两遍、三遍……过后,忽然有了种“唯觉樽前笑不成”的感受。
从这篇课文里,我读到了风华正茂的史铁生双腿瘫痪,被残酷的命运剥夺了行动的自由,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读到了他的母亲不顾身心的煎熬,对他不离不弃的包容、体贴与关爱。在这篇只有830多个字的文章里,我还读到了史铁生那深切的怀念和悔恨之情。
我说过,解读课文需要同理心和代入感。此时的“我”,应该要和史铁生凝铸在一起的,一起疼痛,一起焦躁,一起在时过境迁后追悔自己当年任性与肆意,然后一起为后知后觉的一切真相泪流满面。
那你们看了就会说,矫情。
不,这绝不是一种矫情。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回忆母亲的时候。”可是,而立之年的史铁生写下《秋天的怀念》来回忆母亲的时候,却是满目疮痍、满怀凄恻的。读这样读文章,谁的心情不会潮湿而沉重?
也因此,我希望通过我的解读,学生会看见课文背后站立着的“人”,进而穿越这“人”遇见另一种人生。
读完《秋天的怀念》,我终于记起《孝经》里的那段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对于史铁生而言,因身体残疾不能尽人伦,反而需要受到母亲的照料,他是不孝的,这也是年轻的史铁生情感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他暴怒无常,一方面又苦苦挣扎。
在他的与母亲相关的文字里,从《秋天的怀念》到《合欢树》《命若琴弦》,从《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到《务虚笔记》,从《来到人间》到《病隙碎笔》,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史铁生笔下都饱含了对母亲的悔恨,亦怀着与充满苦难的生命的和解。
关于史铁生母亲的形象,他的母亲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而是一个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她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文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用一双瘦弱却有力的手,顽强地托举起滑下人生低谷的儿子,使他终于能够抬起头来坦然地直面痛苦。
这样一位母亲,不同于泰戈尔《金色花》中的母亲优雅、端庄,浑身散发着花瓣的香气,也不同于莫怀威《散步》中的母亲慈爱谦让,疼爱孙子。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一般母亲共有的自信与强大,甚至没有她们的从容与平和,她是隐忍和谨小慎微的。
我一再咀嚼文本,读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洞见。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这些看似平平淡淡的词句,精准而又深挚地传达了人物内心。一个揣着双倍的不幸艰难地活着,还在竭尽全力地忘记自己、小心翼翼地守护儿子的母亲的身影在我眼前挥之不去,一下子就让我迷了眼眶。
我读“‘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张曼玉在电影《阮玲玉》中的那句台词:“我要活!我要活!”这一句抠进阮玲玉的整个人生,充满了一种绝望与悲凉!
“好好儿活”意味着什么?是生的希望吗?对于史铁生的母亲而言,“好好儿活”是对病入膏肓的自己的无奈和悲伤,还有对史铁生的期望。如果有天自己离开人世,孩子,你该怎么办,你一定要好好的活着啊。
然而此时的史铁生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冬去春来,天气回暖,天上是北归的雁阵,而“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的内心已经没有了春天,“我”的眼睛也看不见春天了。“我”自闭于绝望的深渊中无法自拔,母亲一再以“北海的花都开了”来劝说“我”走出去,都被“我”残忍的拒绝。
等到秋天来了,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被另据的小伙子背到了医院,这个时候“我”终于“走”出房间,母亲却已陷入昏迷,永远无法见到她渴望已久的这一幕了。
那位拼尽全力掩饰自己的情绪,面对血气方刚又绝望得几近崩溃的儿子的母亲,不敢询问,不敢要求,不敢靠近,不敢远离,只是一天天地在痛苦与惊恐中祈求着、煎熬着、等待着的母亲,她“艰难地”离开了史铁生,留给他无尽的悔恨与怀念。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要说的话还没有说完,还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惦记,都系在子女身上。在这个省略号背后,藏着生活中无数对儿女爱得用力,爱得卑微的母亲啊!
在《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是极为克制自己的,他没有直抒胸臆,只是给读者展现那些不加渲染的细节,读来意味深长。
后来,史铁生终于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在母亲去世之后,他亦终于从苦难中省悟出人生的哲学。
“因为人生来残缺,人生艰难、充满困境,当人面临困境没有尽头的时候,会变得焦躁而脆弱,这是需要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