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村小技术资源贫乏
村小教师职业倦怠
村小孩子家教缺失
掐尖和资源消耗型的模式
——村小育人功能蜕化,家长带着孩子投奔城镇,乡村传统文化解体,矛盾突出。
【反思】
今天,绝大多数乡村教育试图推行的改革创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总希望从宏观开始系统全面的实现教育创新。
但是,这种自上而下地改革,常常面临这样的难题:一个方面想延续乡村教学的连续性和保障性,另外一个方面乡村教育体系的恶性循环,让教育资源始终处于输血状态,根本无法从内部形成自我创造的能力。
当你试图解决某个方面问题的时候,例如增加课程,添置设备,教师培训,恰恰忽略了问题本身之间的冲突,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就会来了更复杂的新问题,而且和老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消耗。
所以,为什么很多培训的时候,校长老师们都热血沸腾,思路大开,感觉到无数的差距,恨不得立刻把新理念、新手段立刻搬回到学校,搬到课堂上。可是回到学校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常常意想不到的因素就会导致失败,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
这种方式,永远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观点、情怀来看问题,而忽视了究竟什么是“大势”(社会发展需要),忽视了什么才是“用户”(孩子、家长、老师)的需求。
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很可能分分钟就是你的“陷阱”。很多城镇名校名师的成功经验,都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型的。很多想通过改变家长、改变教师,从而启动乡村教育创新的方式,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或许能局部产生点延缓作用,但是从根本上并不能让乡村教育走出危机,因为还等到你准备好,家长就领着孩子走了,学校空了!
【出路】
看清大势,顺势而行
什么是乡村小学教育的大势?
那就是只有一部分村小能存活下来,而且必须是能够创造新的教育价值的会存活。
这是非常残酷的,但这是事实。未来,社会最需求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才,家长最希望的是孩子们能融入主流社会,而不是死守土地、等着要“保障”。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那些能吸引他们目光、兴趣、希望的教育,才能让他们主动靠拢、主动追求和参与。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这样的形式,是不是能创造这样的教育价值。
乡村教育,已经不可能单纯依靠老师的奉献,来创造价值,因为老师本身都需要被吸引和培养,更不可能依赖把家长引进来,或者依赖网络课程,打破恶性循环实现系统的升级改造,至少在今天的乡村教育的大环境下,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村小校长,有两个制约因素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个是体制问题,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有人事权和财权,在绩效管理上没有太多的手段,短期内无法改变。
第二个是经济问题,家长重不重视教育,愿不愿意把孩子留到村小,归根到底是个经济问题。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创新改革,首先是在这两个条件没法动的情况下,去思考如何去创新。村小改革如果基于要想改变老师观念素质的问题,那就很难。家长的问题也是如此。
回归人性,聚焦学生
人性的东西是非常基础的,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的人性,只有牢牢的抓住这种人性的东西,才能让教育的创新有可能打破恶性循环,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的校长老师,可以倒过来,想这样一个问题:
当下,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无非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如果孩子们的学习越来越好,家长难道不会越来越配合吗,难道还想把孩子换来换去吗?如果孩子们爱上学习,学习的理解能力越来越高效,那么是不是老师教学也就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成就感呢?这样,老师的抱怨不就是越来越少、而渴望提升自己能力的积极性不就越来越高吗?每个人都渴望生活舒服一点儿,工作轻松一点儿,收入待遇高一点儿,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些是符合人性的。比如说,坚持给每个老师送个生日蛋糕,组织老师自己的孩子们参观活动,看似简单,好像和老师培训相比不太重要,可是这背后的价值感体现却差别很大,是一种相互之间的牵挂。
村小最核心的当务之急,从本质上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问题。
这有2种途径,一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一个是“学”的角度出发。
如果从“教”的角度出发,乡村小学校长一定是绕不开2个基本约束条件限制的。个别学校或许可以,但是大多数校长和老师还无法解决。
而从“学”的角度出发,训练和帮助孩子们提升学习动机、提升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借助现代科技和网络的手段,借助社会资源,这个反而相对会有更多的方法和模式,更容易打破瓶颈,实现价值创造,因为这个不容易受到体制约束,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天性,而且还可以反过来影响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和心理。
乡村小学,要想实现教育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和价值创造,就要打造一个有自己特色和吸引力的学习场,让孩子们在这个学习场中,自己去领悟知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激发自己思考的东西。这就是如何聚焦塑造乡村小学的“魂”。这个塑造“魂”的过程,首先要保证符合人性,满足孩子们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的要求,要能满足老师、政府、家长的价值需求。
在这个塑造“魂”的过程中,学校不再是一个东拼西凑、资源冲突内耗的改革方式,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我塑造过程,是一个与外界不断价值交换的生命成长体。尽管开始可能很粗糙,不完美,但是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建设(教师成长、社群活动、校园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教研开发),都是服务于这个魂的生命成长。
今天,每个乡村小学校长和老师,都是一个探索寻找自己的“魂”的过程。并不是说老师能力提升不重要,不重视老师的价值,这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的系统升级工程。村小的改革要先总少数人开始,逐渐过渡到大多数人,不能一刀切、不能追求大而全,边自我调整边纠正,逐渐形成合力。教师团队的建设一定是在能力培养、价值呈现、人性关怀三个方面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总之,乡村小学的创新,一定要从大势出发,就是要实现满足未来需要的价值创造,与社会实现价值交换。这种创新的根本,一定要从人性出发,让教育创新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顾此失彼,小众情怀或孤军奋战。这种创新,要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学习动机出发,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思维能力,聚焦打造学校的“魂”(学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