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个同学总是跟我说,看完一本书之后,最好就是立马写一下读书感想,因为这个事情一旦拖久了,当时是什么感受也会渐渐的淡忘,到最终什么都不剩。只剩下“这本书我看过”的描述,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言语了。当时对此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我总是觉得,一本书如果觉得不错,看完之后再内心深处细细品尝过后,也就相当于收获了。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吗,“读了那么多的书,但是最终都会慢慢淡忘,而那些淡忘的东西,就是你自己收获的东西。”原话具体是什么我不太记得了,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现在回过头仔细想想,其实做读书笔记还是有很大的必要的,不想做笔记的,只是自己太懒了而已。
最近情绪低迷,终于得空看书,花了差不多2个小时的时间便把韩寒的《通稿2003》给看完了,以前没有关注过这位作家,虽然名声很大,只是觉得那部《后会无期》的电影还不错之外。不过看完《通稿2003》之后,感觉还是十分畅快的,并不是说这么书给了自己多么大的体会和感悟,只是很多自己不敢说的话,甚至于离经叛道的东西,有一个人就这么直白的表达了。感觉挺爽,不知缘由。
关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不止被一次吐槽了,但是有另外一个声音是这样的:“如果你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问题,那么你有解决的办法吗?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要妄加职责。”假如你正在吐槽中国的教育体制,那么一旦有人这么一说,顿时一定会让你哑口无言,确实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同时也不是一两个人或者一两个部门就能解决的。但是反过来,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因为找不到答案就停止对其的思考,我觉得也并不是这样。
韩寒在《通稿2003》的关于语文的问题的叙述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在很多人的心里似乎语文老师比数学老师和蔼,可能我觉得语文本来就应该是一门宽容度很高的学科,但是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地步,我们不能光说是老师的责任,或者教委的责任,学生一样有责任,还有很多人应该为此负责,因为一件好事情往往是一个人随手一做就可以,但是一件坏事情就需要各行各业的各种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对于这段话的正确性,在这里不需要去仔细的剖析,但是有一个观点是很明显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和责任。自己始终才是最终为人生买单的那个人。所以理解中国教育体制也好吐槽中国的教育体制也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想,然后怎么做。
在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大体的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人年满18周岁之后,就有独立的人格,在这样的阶段,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看到这样的表达的时候,内心不觉一阵惊慌。想想如今我也是22岁了,但是我依旧没有认真考虑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的东西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其实这是两个问题,我也想过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过了某一个阶段之后,这样的东西又不是我最想要的了,所以便会陷入迷茫和痛苦当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说到底,人毕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很多时候你要考虑你的家人,朋友,同学以及自身的现状。思考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不知觉的这些因素也便一起掺杂进去了。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呢。我也不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如果某一个蓝图的勾勒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话,那么在绘画这个蓝图的时候,内心应该是充满快乐的,精力也是无比充沛的。
18岁了,还弄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的很可悲,如果说这是教育体制剥夺了自我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我想应该有那么一点的责任,毕竟长久以来形成的价值观不管是对自己以致是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都潜移默化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样,生命的蓝图还得由自己构建,绘画还是最终得由自己执行。
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艺术家、有的人想当老板、也有的人只想简简单单的组建家庭过完一生。现在有一些人总是觉得理想应当有高低贵贱之分,好像当科学家当成功人士就是那么的高尚,而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就那么不入流。怎么说呢,对于这样的观念,我也不置可否。但是说白了,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是俗人。做一个俗人又怎么了,关键是对自己诚实了。
不是自己想要构建的蓝图,不管怎么努力,也呈现不了美丽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