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一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更难的是要长期坚持下去,比如少玩手机多看书。这里面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它会阻碍我们改变行动。
心理舒适区说的是我们应对外部环境的固有方式。比如一个人遇到挫折时,是倾向于战斗还是逃避,遇到难题时,是自己解决,还是寻求他人帮助,这都是应对环境的不同方式。这些方式是从我们过去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它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控制感”。
当我们遇到麻烦或不熟悉的新问题时,会感到焦虑不安,为了消除这些不舒服的情绪,我们通常很容易回到心理舒适区中,用最熟悉的方式应对问题,这会让我们有控制感、有安全感。但现实中的问题通常是千变万化的,固有的经验不是万能的,也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方法,所以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如此才能改变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如何从思维层面让自己改变?
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积极的成长型思维,另一种是消极的防御型思维。成长型思维让我们的思维更具有弹性,勇于挑战新目标,愿意拥抱变化和不同的可能性。而防御型思维则会让我们保守、僵化,害怕失败和挑战,希望一切都保持不变。如果不把自己的防御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我们势必原地踏步,很难获得成长和提升。
防御型思维具体来说有三种:僵固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
1、有僵固思维的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们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自己不够聪明,他们甚至把努力当成一件可耻的事情。他们更容易把外界批评当成是对自我形象的指责和评价,而不是帮助自己提升能力的反馈。
2、有应该思维的人,常常拒绝认识真实的现实,试图让现实符合自己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规则。比如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是那种聪明、懂事、听话的完美小孩,孩子稍微表现的不好就会想方设法去矫正孩子,结果孩子更加叛逆不听话。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容忍现实和自己的愿望不一样,认为自己的愿望必须实现,当愿望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就会卡在这个状态中不愿意放手,陷入焦虑和沮丧。而不是接受这个现实,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3、有绝对化思维的人,会把受到的伤害绝对化,不断扩大自己的防御范围,从而不敢接触现实。比如一些职场新人,因为一开始工作受到一些打击,就会扩大自己的防御范围,觉得自己无法适应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和压力,不适合去公司工作,应该考个公务员。如果进一步扩大防御范围,可能觉得自己不适合任何工作,于是颓废下去,宅在家里当个啃老族。
这三种防御型思维的共同点在于,把自己陷入了脑海中抽象的想法中,切断了和真实世界的互动,从而变得固步自封。所以,想要摆脱这些防御型思维,发展出成长型思维,关键就在于放下对头脑中想法的执着,投入到现实世界中,去行动、去体验,感受丰富生活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使用“创造性思维”和“控制二分法”两种思维工具。
1、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说的是把“我要创造出怎样的成果”作为目标,获得持续的动力。
现实中,我们经常用“摆脱问题”的思维来促使自己行动。比如你觉得自己最近生活太颓废,感到很焦虑,于是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可是计划开始没多久就放弃了,很难长期持续下去。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你的目标是摆脱颓废,而一旦你去认真学习,就不会觉得自己颓废,心中的焦虑就缓解了,慢慢的你的动力也就降低了。只有等到颓废一段时间,下次再感到焦虑,才又会重新开始行动。
相比摆脱问题的思维,创造型思维关注的不是我要摆脱什么问题,而是我要创造出什么样的成果。比如学生的成果是期末各科要考到多少分、要考什么学校。再比如我今年要创造的成果之一是读完50本书,输出50篇精华读书笔记。在完成这个成果的过程中,我会面对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阅读速度慢、没有时间读书的问题,做读书笔记枯燥无趣、费时费力的问题。但解决问题是手段,不是目标,只要最终的成果没有实现,我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持续行动,解决一个个问题,最终达成目标,不容易陷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境地中。但如果我只是用摆脱问题的思维来促使自己行动,把目标定成“学习精英特速读,提高阅读效率”,那我最终通过训练解决了阅读速度这个问题,我可能并不会去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落实多读书的想法,虽然本意是想多读点书。
2、控制的两分法
控制的两分法说的是把要做的事情分成“可控和不可控”两个部分,把注意力放在可控的部分去做好它,从而更好的落实。
很多人在落实目标的时候,过分关注了自己不可控的部分,所以经常是看着就头疼,觉得好难,无从下手,最后不了了之。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学会转移关注的点,把注意力放在可控的部分。我们越关注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就越无从下手,越感到焦虑不安,最后连自己能控制的事也没做好。
其实前面的三种防御型思维的问题也在于没有区分能控制的事和不能控制的事,结果失去了行动能力。比如僵固思维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们不能控制的聪明上,没有关注我们能控制的努力和能力的提升上;应该思维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规则上,没有关注孩子的现实情况;绝对化思维则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们不能控制的老板、同事、工作挫折上,没有关注我们能控制的工作效率和能力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发展上。
我们只有把注意力投入到现实的行动中,做好自己可控的部分,才能从防御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获得成长和提升。比如我写文章、做视频的时候,我不能控制我的内容发出来,用户喜不喜欢,也不能控制平台会给多少推荐量。但我仍然有很多可以控制的部分,比如把内容写得逻辑更通顺,干货更多,例子更贴切,更有趣等等。如果我不努力去做好这些可控的部分,那好的结果就永远出不来。
二、如何从行为层面让自己改变?
走出心理舒适区,改变行为的关键在于创造新的成功经验,帮我们产生自信和安全感,从而逐渐扩大心理舒适区。这里有三个方法:
1、检验人生假设:通过实验测试自己的人生假设。
很多固有应对方式的背后,是我们对世界根深蒂固的假设。只有当我们看到这些假设的不合理之处,原有的应对方式才会被动摇。我们可以问自己,现有的行为,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我做出不一样的行为,最担心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以此找到这些不合理的假设。比如现在很多人都机不离身,深怕几天不看资讯,就无法跟别人聊天。这时你就可以思考一下,每天看资讯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你把看资讯的时间抽出一半来读书、做运动,或做其他事情,你最担心发生什么?然后去落实一段时间,再来看看最终结果,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你的想法正不正确,要不要改变。
2、小步子原理:找到实现目标需要的第一步行动,专注当下能做的事情。
很多人没能行动,是因为想实现的目标太过遥远,充满各种未知和风险,就会让人觉得焦虑不安,重新退回到心理舒适区中。对于这种情况,关键是把注意力从远方的目标转移到当下的行动中。有时候,改变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只要想办法推到第一块骨牌,就能引发后续一连串的改变。通过在行动中体验真实的进步和好处,我们就能获得持续行动的动力。
心理学上有个方法叫“奇迹提问”,做法就是假设事情已经成功,再回头重温成功的步骤,这能非常有效的帮我们找到当下能迈出的第一步。因为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会对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当我们思考一个尚未实现的目标时,很容易想象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当我们假设目标已经完成,再回头重温时,会更容易想象事情是如何成功的。这不仅能帮我们找到当下能迈出的第一步,也会让我们变得乐观,更容易行动起来。
比如我上面提到的 “一年读50本书、输出50篇读书笔记的目标”,这乍一看还是很难的,比如没有时间、没有心情、读书效率低、坚持不下去等等,如果我只是关注这些阻碍,我就很难迈出第一步。但假设现在已经到了年底,我已经完成了读50本书、做50篇读书笔记的目标,这个时候我就不会想会遇到哪些问题,而是思考“我是如何完成这个目标的,对此我做了哪些事情”。这样一思考、一回顾,我就能立马知道我要迈出的第一步是“先把要读的书籍准备好几本”;为了解决读书效率低,没有时间读书的问题,我在读书的同时抽时间练习了“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提高阅读效率;为了避免中途放弃,我“做了计划表贴在客厅,让家人监督,给孩子树立榜样”。
3、创造环境:创造维持行动的环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的第一步并不难,难的是把暂时的改变维持下去。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不同的环境会激发不同的行动。比如很多学生复习时会专门去图书馆,而不是待在宿舍里,因为图书管里大家都在学习,在这种氛围下更容易专注看书。
所以,想保持新形成的行为,我们就要为整个行为创造合适的环境。比如在家里专门打造一个学习的环境:书桌上只放学习相关的资料;在书桌前只能读书学习,不能玩手机,如果想放松休息,必须换个地方;书桌上贴一些激励自己的话......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这张书桌就变成了一个你专门学习的环境,只要坐在书桌前就会自动进入学习状态,不容易分心去娱乐。
补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