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的个东西,发来试试
论语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对此朱熹注释说“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也就是说不议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或者说国君所作的没有错误而不是靠权力来封住老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或者通过教育让老百姓觉得不应该议论。
对于这句话战国策中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注释。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看来庶人不议也是从庶人议来的。
到了清末,康有为对这句话做出了重新的阐释。康有为认为“不”是衍文。这句话应该是“天下有道则庶人议”从章句的角度来看,康有为这么解释无疑是站不住脚的。但是从道理上来讲却未必如此。
为什么议与不议都有道理呢。主要就在于这两句话的前提不同。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前提是“上无失政”每个人都认可自然就不会议论了。天下有道则庶人议的前提是即使是圣人治世也是会犯错误的。圣人知道这点才会鼓励老百姓提意见。所以说“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犹恐不能自知。”
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子说“是”
齐国大夫陈贾问孟子“周公不知道管叔要叛乱而任用他是否说明圣人也会犯错呢”孟子答道“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