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缠绕含聚的身心,是由「无明」等十二缘起而产生的;我们的这个人身,一方面固然是血肉所系,业果所牵,精神所执的一个混合物;可是这个人身啊!对於那些有福德,有宿善的人们,却是一个无价的宝船。这个宝船将用来筏渡生死的河流,驶抵解脱的彼岸!对于那些作恶造罪的人们,这个人身却是诱人恶趣的渊薮。同样的人身,作善作恶,向上向下,招来快乐或痛苦,却如此的不同!我觉悟了-如何在分歧的道路处有所选择,如何运用这个人身,实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一切痛苦根源的轮回大海,它是如此的难於渡过,今日幸有慈悲上师的接引,在浩然无际的生死大海中指示我一个方向。"
“我亦了悟:最初趋入佛道,应该皈依上师三宝,次第如法学习。一切的学习之中,最要紧的是依止上师,因为上师是一切幸福的根源;上师的一切训敕都要遵从;如法守护三昧耶戒(三昧耶戒即为密宗戒),持戒是最要紧的基础!"
“在万千不同的众生中,人的比例是如此的稀少;千千万万的人群中,能够听闻佛法,知道解脱的途径,能够走向菩提大道的人,更是稀有;如此,在所有无穷的众生当中,有机缘趋入佛法的人,比例起来,更是多么的稀少,多么的难得啊!"
“我们虽幸运的得了这样的一个人身,却不能确保生命的安全,谁也不知道哪一天会死,哪一天会失掉这个宝贵的人身,所以应当宝贵这个人身,珍惜这个人身。"
“宇宙的万物万象,皆受因果律的支配,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了解三世的因果律,才能了解苦乐的报应,和贤愚贵贱的源由。又因为宇宙的一切皆是变化无常的,所以有作为的一切善恶行为所得的果报,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积善所得的福德,努力所得的富贵,情爱所引的眷属,与一切享受和快乐,也都是暂时的,会坏灭的,不可恃的,不可靠的,不究竟的。而人生的快乐比起他的痛苦来,却更如沧海之一粟!三恶道的苦痛,更是不堪想像,轮回无尽的生死大海中,众生尝尽了苦痛和悲哀。我思维这无尽生死的疲劳和苦痛,令我自然地一心向法;求解脱的渴望,令我决心作佛。"
“清净的身心为进入佛法的基础,所以第一步要先受别解脱戒,此后渐次的学习正法;守护学处,应如护自己的眼睛,勿使损坏堕败。然而寻求个人的解脱,只是小乘的有限道而已。如为了悲悯一切众生,令众生皆解脱苦海,须要发大慈悲心和大菩提心。思念一切如父如母的众生对我的恩德和情爱,我将何以报答?所以在菩提道上所作的善行,都应回向给所有的一切众生。这样,为了一切如父如母众生的缘故,便誓求佛果,发大菩提心,修习一切菩萨行处。"
“有了这样的大乘心根底,才能进入金刚真言乘。以清净见,依止一位具相的上师;承受对轮回自性之指示,同时要求得具足方便智慧的四大灌顶;以灌顶力得甚深见;而后次第修观,精进修持「共道的人无我观」(「诸法无我」为大小显密诸乘所共依的教观,故曰「共道之无我观」。「人无我观」即为蕴,界,处中「实我」不可得的观行。);由佛陀的教授和理智的思维,寻求何处是我,竟不可得;如是证悟人无我理。这样以无我见而修正定,妄念断,不相续,心进入无分别,持定不起座,可经年月;如此可谓得定了。"
“如是,以正念力恒持护守,不堕昏沉掉举,渐次明觉增长;虽显现而无自性,明朗而无分别,赤裸裸,明朗朗;然这只是定相的觉受而已。许多人以此执为胜观。但是众生凡夫是难生起如量的胜观(如量的胜观者,真实现量之殊胜慧观也,慧观者透彻的智觉观照也。)的!只有证得初地(初地-出世道十地中的初步,名为欢喜地,行者初得圣性,欢喜无量,故名欢喜地。)以后,才能真实的见到胜观,因此应该依于胜观入道。其他定境如看见佛像等,只是修习的一点微验,毫无重要的价值。"
“总之,应增进定境的觉受,以各别抉择慧,观甚深理,不能没有胜观的方便;如楼梯一样,要有一步步的阶梯才行。(译者意见:此段见解,不像密勒祖师的口吻,因为此处涉及要紧的空观见,即是黄教与红,白、萨加各教分歧之处,译者所依的版本是拉萨版,可能这段不是原著,所以保留存疑的态度,请读者注意。)在修任何有相无相定以前,必须发慈悲心,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然后以清净见进入无观行。最后回向功德与一切众生。在无分别中作这些事是一切道中最殊胜的。我现在如实地知道了这些道理!"
“那些饥饿的人,虽然知道食物可以止饥;但仅是「知道」又有什么用?终不能解决饥饿之苦。解决饥饿之苦,是要真真的去吃食物才行的!和这一样,於空性的道理,只是了解,又有什么用处?要证悟空性才行,慧观之方便应在后得净积中增进。瑜珈行者所观的空性,正是那无言说,无分别,法尔平等(法尔平等即是说本来是平等,既不是做作使它平等,也不是由增和减少使它平等,也无所谓净和垢,是清清净净一味的平等性。)性的密宗见。这是我的一点点了解。为了圆证此胜解,所以应该忍受疲劳,饥苦,抛弃一切世间的爱染,如死尸一样,不怕死,无挂碍的,精进修持。在无比恩德的上师父母之前,我密勒日巴没有任何物质钱财的供养;只能在我的一生中,以修行和成就来供养;以究竟证解,报身庄严净土来供养您。"
———摘自《密勒日巴佛修炼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