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边义老师
怎样使“诗味”更浓
一首好的作品,光有起承转合是不够的。起承转合,这只是初步有了诗味。现在我们要交流的,是在这个“诗味”的基础上,使味更浓郁。
这个“诗味”指的就是:不同内容,所呈现出的不同格调、韵味,同时,包含在其中的潜藏的作者的创作心理。
“功夫在诗外”,相信大家对这话大多数都不会陌生,今天说“诗味”,目的就是,在具体的创作中,要先有诗味,然後写诗。而不是以前那样,写完了,有诗味就有,无诗味就无。一首作品,是作者自己对主题的解读。是一种创作的体验,并把内心的感受,包含在这体验中。
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等等,这是可以用眼睛明确看到的“味”,从作品来讲,具体的体现,更应体现出“味外之味”,也就是除作品本身可明见的含义之外的延伸意义。这个延伸的意义,是广义的,超出本来的味,成为更大更广的味。
诗味,具体用一个字来说诗味要达到的程度,那就是:美。中国因为有诗,因此,美学观念和主张,远远早於西方数百年,差不多近千年的时间。那麽,具体到操作中,怎麽才能够使诗味更浓郁呢,这就需要,心与境的和谐。它们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这个统一,是和谐的,不矛盾的。不同的题目,使用不同的景语,那麽,因为不同的景,就必须结合不同的情语,以使之和谐。这样,就能使诗味更浓。
这就要求,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的内心与作品描述的景,必须相融合,景必须是自然的,不可违背自然。比如,句子中有明月,就不得有乌云。
因此,必须是自然的,情就体现在起句、承句的自然中,于自然中见性情这样,转的时候,就轻松了。作品,自然就和谐浑成。把自然之趣,与情之绪,合理的结合,
作品所体现出的美,就是“大美”。庄子说: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因此,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表现在起句和承句中,写进作品里的自然之物。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相关,,会不会抵触。会不会矛盾。如果相关,相互间,能不能互补。这个互补,能产生什麽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在起句和承句中,必须考虑进去的。
具体来讲,在不违背题目的情况下,可以衬托、可以比喻、可以旁击。使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景,而写出景语。可以由内向外,可以从左到右,可以上瞰下仰。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可正喻,可反喻、可明喻,可暗喻。有题,就很容易写出起句。
有题,就很容易写出起句。有了起句,换个角度,写承句就很容易。结合景,转的时候用情语,当然就自然。如果不结合景,就会有断裂的嫌疑或现象。
在结合景语的基础上,去写转句,自然就容易。这样整体下来,整首作品,都会自然,自然便流畅。就是每一句和主题都有联系,必须和主题有关,否则就是跑题。
下面再了解一个概念“物伤意悖”
1、物伤:从字面上看,很简单,物,诗中的景物;伤,相伤。就是指,我们具体创作过程中,要避免注意出现的情况。
比如,写梅花开在雪中,这就是正确的,如果开是繁花中,那就是相伤,这是一种伤的体现。
比如前阵子在网上看到有人写了首无题舒写自己的感怀,但有句写"野寺XX壁上题"这寺上题字根本是老苏干的事。。。跟他感怀个什麽劲呀~!网路上一堆这种作品,只会拼凑名家的诗句,没有自己的感情,更何来的创作可言。
同学们初写作时,尽量用自己所见、所听、所闻、所感来写,初期看不出来效果是没关系的.日子一长了就见功力了。你可以写出自己的感觉而出新,这才就创作。而且可以随心所欲的看到什麽就写什麽,这才叫高手。
2、意悖:这个也同样很简单。一会这个心情,一会另外一个心情,不能使整个作品,贯穿在同一条主轴上,这是从明的一面看的失误。所以初期还不会写作的朋友们不用紧张.慢慢的爬格子,很快就出头了。
另一个相伤的意思,是指从暗的地方看,就是指我们具体创作过程中,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另一层意思,凡景(物),要有道理,这个道理,不仅是景物本身合理,同时要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心情,以期引起共鸣。如果简单的把景堆积其中,无味无趣,就显得滞凝,乾巴巴的,没有生气。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作者的句子,表面上,似乎很有意境。其实,这种所谓的意境,不过是字句的华丽,细品之下,没有任何意义。
这些句子的作者,自己本身没去过山寺,城市的寺,更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伤,比景物的伤更严重。因为,还未动笔,心中先伤、构思就已经带伤,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伤痕累累。作品,都需要有真实的凭据,符合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情况。赋以一定的想像,是可以的,但不能离谱。
当然,有的事不一定要亲身经历才可以写,毕竟现代资讯发达,通过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亦可以了解,但不一定要亲力亲为。
凡景,应该经得起推敲,从中推出“志”(内心)来。起句与承句的景,不可以相伤,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也不可以与後面的情相伤。
比如,大雪纷飞、北风呼啸,而心头暖意融融,这就是景伤了情。就是造景失败。
2023.01.05 舞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