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给一名57岁濒死的心脏病人移植了经过遗传基因改造的猪的心脏,手术成功,截至1月10日,这名男子术后已经存活了3天,目前状态良好。这颗猪的心脏,被去掉了4个猪基因,插入了6个人基因。他也是全球首位从转基因猪身上接受心脏移植的人。
也许是社交媒体里人们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悄然变化,所以,相关新闻的后面,有很多调侃、玩梗的声音。但是,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议题,是涉及到人类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大事件,应该用更客观、更科学的态度来看待。
这次将基因改造猪的器官移植到人的体内,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科学尝试。众所周知,器官移植是很多疑难病症,如终末期癌症、器官衰竭等患者最后的希望,但就在这生命希望的“最后一里路上”,又充满了各种道德伦理上的困境和现实中的无奈。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捐献者仅一万人左右,这个巨大的缺口就意味着有太多的人正在与死神赛跑。
那么,人体器官之外还有没有替代来源?这一直是相关领域科研实践的重要任务。早在1682年,一位名叫米克伦的荷兰外科医生就在为一名受伤的俄罗斯士兵修复头盖骨的时候,使用了狗的骨头碎片。
早期的异种移植供体首先是类人猿。灵长类动物如猴子、猩猩等在生理解剖、新陈代谢等方面相似,但灵长类动物世代间隙长,繁殖率低,饲养成本较高,很难满足人的器官移植需求;而且多数灵长类动物在国际上属保护动物,不利于临床推广。
与灵长类动物相比,猪在免疫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差异虽与人类差距较大,但其具有大规模生产、与人类器官的大小相似,且生长周期较短,繁殖率高,基因容易改造等优点,因此,逐渐成为公认的比较适合异种器官移植的供体动物。
国际上从1995年开始研究猪的异种器官移植,至今已积累了二十余年的经验。目前,猪的眼角膜、心脏瓣膜等组织工程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人体临床,猪胰岛细胞和皮肤异种移植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而猪的肾脏这种大器官的异种移植也已完成临床前试验,具备开展人体临床试验的基础。
2021年10月,美国外科医生首度成功将猪的肾脏移植到人身上,并且没有引发排斥反应。接受肾移植的人,是一名脑死亡的女性患者,有肾功能障碍。
而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突破,如在2020年,由中国科研人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做出有望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具备去除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及增强异种器官的免疫相容性两个特性。
用诙谐的方式来传播相关资讯的确可以让更多人关注这类严肃的科学议题,比如,有媒体将这个新闻称之为“‘八戒’的跨界出道”就挺有神韵的,符合互联网传播语境。
但也要避免过度“玩梗”和调侃,毕竟这是个涉及医学伦理和生命拯救的问题。不论是对接受了移植的病人,还是器官提供对象的猪,都不妨多一些严肃和敬畏之心,少一点戏谑和玩笑。
事实上,器官异种移植的道路依然充满变数。首先,异种移植可能会带来包括移植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不全以及将已识别或未识别的传染病传染给接受者在内的不同程度的风险。其次,对异种移植的临床试验必须严加监管。
总而言之,比起茶余饭后的调侃,这个领域中的技术挑战和伦理困境更值得引起公众的关注。也希望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患者能从异种器官移植中获益,开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