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同龄人抛弃,这个论调其实很奇怪。
它背后有这么一个隐藏的标准,可以通用的判断一个人是否被“抛弃”。
引起这么多人的或者共鸣,或者反驳。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么一个“标准”是被广为接受的。
这个标准就像是个管子,直线型的,简单直接,没有分叉。
合标者是成功人士,一好百好,万众仰慕。
不合标者需要谦虚自省,需要继续努力,迎头赶上,需要不放弃自己,多多学习。
这个标准就是:大家觉得你好。
换句话说就是人体面,多挣钱。
其背后藏着从0岁到100岁的攀比套餐。
比学习好坏,比大学名气,比工作类型,比职位高低,比按时结婚,比何时生子,比孩子学习好坏,比孩子工作……
生命不息,攀比不止。
攀比的标准无关快乐,无关兴趣爱好,甚至无关健康。
唯一涉及健康的就是注意不要在攀比过程中意外死亡,如果意外死亡,那就判失败出局。
这种残酷的,一根筋式的攀比,让人窒息,让人不快乐,让人无所适从,让人身心疲惫,让人极为焦虑。
2
很多人号称放弃了这种攀比。
不适应国内教育方式,出国,发现某种天赋,直接进天才班,被某某大学录取。
出走远方去旅游,成了著名旅游摄影师。
做公益做环保,打赢了某某环保官司,获得某某数量公益基金,成为业界神话。
辞职回家做家庭主妇,三年后成了烘焙大师,出书讲课,人生再攀新高峰。
在家全职带孩子,发明了某某教育大法,小孩从小学贯中西,开启了另一成功快车道。
这些所谓的逃离攀比,其实还是在变相的迎合这些“成功标准”
这样的迎合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奉献着一席囊括所有人的焦虑大餐。
3
我曾经在加拿大一个大学听讲座时进错了教室。
刚坐下主讲人就进来了,我就没出去,直接听完了。
讲座内容是给新生介绍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情况。
其中一个大叔是管地图的。
大叔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我做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大叔特别得意。
不是那种洋洋得意,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功人士才有的那种得意。
他从自己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做地图室的管理员讲起。
讲他和同事如何一步步建起这个地图室。
讲这个地图室的收藏如何一点点增加。
讲他十几年前如何前瞻性的开始了地图数字化的工作。
讲这个地图室在学校图书馆甚至加拿大图书馆网络里面的重要性。
这是我听过最骄傲的演讲之一。
他的演讲让我觉得他真的做着世界上最好,最有意义,最有趣的工作。
要知道,他真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地图管理员。
不是校长,不是图书馆长,甚至不是资料室长。
这个重要无比的,知名的地图室也只有他一个员工在管。
他的同事,其实是他的领导。
一个五十来岁的图书管理员,没升官没发财,生活经历只能用平庸来形容。
按照我们的标准,已经被同龄人抛弃,抛弃,再抛弃了好几回了。
可是在大叔的评价标准里面,他自己就是最棒的。
因为他在做“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4
我认识一个加拿大的电脑工程师.
他自己这么称呼自己。
这是一个四十岁精明强干的男人。
他其实是一个小创业公司的老板。
开发各种算法,拉风投,也算混的风生水起。
他自称不喜欢拉投资,上市,这些风风光光的部分。
他喜欢搞研究,开发算法。
有一次我们聊如果如果中彩票,一个亿的彩票。
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这个大哥很兴奋。
我要是中了彩票。
我就不用去跟投资人吃饭拉投资了。
我每天都在电脑前面开发我的算法。
我想做什么研究就做什么研究。
我觉得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开发什么,再也不用理这些投资人了。
我就问了。
你这不是都有钱了,你咋还要工作。
这不应该到了放飞自我,享受生活的部分了么?
他很认真。
开发算法是我最喜欢干的事情。
没有之一。
我每年休息的时间已经足够了。
有时候我休假在家里,会打游戏看电视消磨时间。
都觉得无聊。
还是开发算法,编程序验证更有趣。
而且我开发的算法很有意义,有市场,开发出来可以挣更多的钱。
按照我们的“成功标准”。
这个大哥老板的身份明显是属于成功的一面。
所谓电脑工程师光环明显就要弱上很多。
可是在这个大哥的自我评价标准上。
电脑工程师反而是最好的。
5
我还认识一个家伙,二十来岁,是个男胖子。
他是个很有理想的人。
他的理想就是修飞机,造飞机。
没错,不是升官,不是发财,是修飞机。
他从小就喜欢飞机。
他从小到大玩的最多的玩具就是航模。
他曾经用五年的时间,十五岁到二十岁。
纯手工用木头打造了一架无人机机身。
机身和机翼都是他一点一点用木头刨出来的。
据说弧度特别难掌握,他实验了无数遍。
据他自己说,成品装上发动机飞的特别好。
他管那个木头飞机叫“my son”(我儿子)。
高中的时候,他拿过加拿大航模大赛的亚军。
高中毕业之后,他曾经以替别人操纵无人机为业。
他现在的职业就是在机场修飞机。
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
白天在单位修飞机,晚上回家接着捣鼓自己的飞机。
他并不是一个有多大魅力的人。
胖,不风趣,也没有女朋友。
除了飞机,几乎没有什么能跟他聊的话题。
在我们的“成功标准”里面,他又是个另类。
没上大学,也挣不了多少钱,岁数到了还不结婚,整天捣鼓这些有的没的。
可是在他自己的标准里面。
他很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他是万分满意的。
6
我还认识一对老年夫妇。
七十来了吧。
很体面的一家人。
男的是个退休的工程师,女的是个退休护士。
他们俩没有孩子,自愿丁克。
他们对于没孩子这件事特别坦然,比如一群人聊起带孩子的辛苦,这家的老头就会笑呵呵的插嘴“I never has this problem(我还真从来没这么麻烦过)”。
他们两个很享受自己的家庭状态,生活的很精致。
日程满满的。
有精力的时候旅游,会客,办派对。
想闲的时候夫妇两人在客厅里面,放上音乐,摆上红酒,能聊一下午。
看着他们的生活,真的会觉得没孩子真好。
他们有爱好,有朋友,有娱乐享受,有事情做。
在我们国人的概念里,这老了没人管怎么办。
我曾经问过这个老太太。
你们为养老做了什么打算。
老太太一脸茫然。
我朋友的妈妈现在正面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打算,还不急。
她朋友的妈妈,已经九十多了。
按照她的逻辑。
她还有二十年的时间可以准备,确实不用着急。
不说她这种对于养老的态度是不是对。
她至少不焦虑。
按照我们的标准,七十来岁没有孩子,也没大富大贵。
这就妥妥的就是被同龄人抛弃了。
老两口应该颇为凄凉才对。
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十足让人艳羡。
有滋有味,生动活泼,两人都乐在其中。
7
不知道是因为文化的,宗教的,或者是多民族混居的原因.
外国人更容易坚持自己心里那个成功标准。
而不是认同一个普世的,简单粗暴的成功标准。
当然他们也承认脸书老大和马云都是成功人士。
可是他们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颇有一种我的就是我的,我喜欢,我乐意,给啥我都不稀罕,混不吝的劲儿。
所以面对所谓的被同龄人抛弃。
他们更能打个哈哈,当个笑话。
不会焦虑,甚至不会当回事。
所以类似的论调也就很难流行起来。
8
而我们正相反。
我们从小开始接受这种攀比式的教育。
一直或多或少的经历着各种和同龄人,同学,同事,同乡,各种同的竞争。
竞争失败是从小到老的噩梦。
好多人没有一个兴趣爱好专长。
可以寄托一下自己对竞争失败的焦虑。
这种焦虑还是可以叠加,可以扩大的。
父母为我们焦虑,我们为自己焦虑,我们为父母焦虑,我们为孩子焦虑,孩子为我们焦虑。
我们从内心里面害怕着被同龄人抛弃。
所以我们就那么容易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