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不是同情。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是理解他人,核心是理解,理解后才能给出解释,共情最有力的说法之一,就是“我不知道”,用“不知道”开始,去寻找方法来扩展整个画面,建立更全面的理解。
共情需要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空间里,你的想法才能对你的感受起到镇静的效果。把有倾向性的偏见放在一边,控制住那些自动评判和谴责的冲动,把复仇的渴望平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理解他人,最终可能意味着要原谅他人。
共情应该不是一种情绪。共情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坐在那里,共享一些个情绪,那就是同情。而共情是这样的: 你会设身处地的去帮助他,去问“我能了解到什么?”“我怎样才能帮上忙”“我能做些什么”“接下来我怎么做?”等等。
共情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艺术,它需要耐心,决心和灵活性,有一篇学术文章,把共情的过程比作登山。
用登山来比喻共情,假设我攀登阿尔卑斯山,身处一个只有纵身一跃才有可能逃脱的境地,我不知能否成功的跳过去,但是内心的希望和对自己的信心,让我深信我不会失败。也让我双脚开始执行这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假如情况正好相反,我觉得基于一个没有被经验证明过的假设,就开始行动是一种罪过。我就会犹豫,直到最后精疲力尽,开始感到绝望,然后一脚踏空,滚落深渊。
只要相信,你就是对的,因为你会拯救自己。但如果怀疑,你也是对的,因为你必将颓萎。唯一的区别就是,相信对你大有好处。
实际上,共情跟信念是同义词。内心那种平静的确定,能对自己和他人有坚定的信念,对自己和他人说:你能做到,我就在你身边,我会跟你一起攀越高山。但如果没有这种共情,我们就独自站在那里,在深渊前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