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性和个性,埃塞俄比亚的传统民族食品“英吉拉”(injera)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经常有人怀着好奇向我询问:埃塞俄比亚那边的人都吃什么?主食是西餐吗?面包牛奶?or烧烤?或者也像我们一样,吃大米、白面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相信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生活过的人都会报以意味深长的会心一笑。
还能有什么?英吉拉,当然是英吉拉。这个话题对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人来说,简直就是地球人都知道。
通俗点说,英吉拉就是大饼,从外观上看,很像翻过来的牛肚,颜色近似荞麦,质地膨松柔软,表面有很多像海绵一样的小孔,尝起来味道极酸,和醋差不多。这些特殊的外观和味道都是因为其系由面粉发酵而成,且不用碱中和,因此吃英吉拉时,要配上各种酱汁,当地人把这些酱汁统称作“Watt”,虽然配料不尽相同,但Watt基本内容无外乎辣椒、洋葱、土豆、西红柿、大蒜以及番茄酱,再加上一些调料熬制而成,条件好的可能会加上一些牛肉或是羊肉。吃的时候把适量的Watt倒在英吉拉上面,撕下一小块儿蘸着Watt,或是直接卷成卷儿,用手抓着吃。其实不只在埃塞俄比亚,在东北非国家,如厄立特里亚、索马里甚至苏丹东部,英吉拉都是绝对的主食,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顿顿都离不开英吉拉,所不同的只是英吉拉的档次而已,高级的英吉拉味道不是很酸,颜色也浅一些,质量越差,味道越酸,颜色也越重。
英吉拉的原料是特产于东北非高原上的苔麸,其外形类似小麦,颗粒小产量低,但苔麸富含淀粉、植物蛋白、氨基酸,营养价值相当高,成熟期仅4个月,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东北非高海拔地区大规模种植生长的农作物,就像青藏高原上的青稞一样,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结果,因此成为东北非地区人们的主粮。
制作英吉拉的方法很简单:将收获的成熟苔麸脱壳,磨成面粉,兑水和成稀糊状,然后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发酵一周左右,最后像摊煎饼一样用勺子舀出来,浇在加热的平底锅上,一圈圈摊开烙成饼状,即可食用。我在巴赫达尔就见到过当地家庭主妇在屋外当街操作。
英吉拉最大的好处是宜于储存,在常温下,把做好的英吉拉放在阴凉处,通常可以放置10天甚至更长时间而不会变质。
有资料证明,英吉拉绝对是健康食品,高纤维、低脂肪、低糖,相比西非地区人们普遍臃肿肥胖的体形相比,东北非地区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身材都很苗条修长,我估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吃英吉拉的结果,脂肪含量少、热量低,所以才不易发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