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久,却一直尽量避而不谈,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啊,我不想自己揭自己伤疤。
不过前几天那个问我生活费不多却想去旅行的女孩恰好又来提了这个问题。
于是突然就想好好的,把这篇写出来。一是为了感谢那个经常跑来我冷清的公众号找我聊天的女孩,二是也为了更多的像我们一样迷惑的人。
可能见解不够深刻,欢迎评论区理性讨论。
(PS:文末有个小彩蛋。)
一:贫困影响着性格
最明显的,贫困的人很容易自卑,且不仅仅是自卑。
贫困会让一个人的童年期成长期经历很多的难以避免的打击,在没有父母或老师等长者很好的引导下,很容易使自己的性格扭曲。
举个例子,就像是那个因打牌时的一些口角便将舍友杀掉的马加爵。
这里引用下马加爵的供述:
“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再看看报社刊登的对他性格的描述:
《中国青年报》2004年03月17日报导《马加爵其人》:平时看起来就给人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特别是有时候在教室楼道内遇到他,由于楼道光线不好,他就会给人一种阴沉沉的感觉,能吓人一跳。他这人太怪了,没有人敢接近他。当他在篮球场打球时,如果别人没打好或不小心撞到他一下,他就会翻脸骂人,时间一长,也没人敢跟他一起打球了。
《新闻晨报》2004年03月16日报导《马加爵:一个大学生“屠夫”的成长》:大家都觉得他心理有问题,每次同别人闹不愉快,他从不反思自己,总认为是别人找他麻烦。后来,大家只能以远离的方式对待他,但绝没有料到他会如此极端。
大家可以查查看他的百度百科,学习成绩十分不错,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我想这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寒门学子逆袭典范。
可后来却变成了因贫困而性格扭曲的分析典例。
这锅该不该贫困背呢?
二:贫困影响耐心。
耐心指很多方面,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财富的耐心。
富人会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然后再来赚钱。而穷人还没初中毕业就想着广东哪个厂比较好进。
再比如我们身边做微商的往往是穷人。
再再比如被网上那些什么刷单或者其他快速赚钱手段骗钱的,往往,也是穷人。
贫困让我们更迫切的渴望财富,却又因为迫切而更容易失去已有的财富。
二是对健康的耐心。
前一段我爸打电话告诉我,说老家的王伯住院了,我问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住院了,爸说还不是因为逞强,顶着个大太阳身体就上工地,然后就昏倒住院了。
我沉默。
这就是穷人和富人对健康耐心程度的区别。富人想着的是怎么更健康一点创造更多财富,而穷人想着的是怎么趁着还健康多赚一点。
对耐心的缺失,造成了如今: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场面。
三:贫困影响眼界
前面两项我已经用很大的精力慢慢调整过来,可最后这项我不得不承认,可能我花一辈子都难望其项背。
是的,富人的眼界往往要比穷人高。
就好像前一段那个关于王思聪投资获利上亿的新闻,人们惊讶:原来他不只是个只会插科打诨的微博段子手啊。
废话。当然不可能只是。从小就在那种氛围熏陶,从小接受着最好的教育,怎么可能只是泛泛之辈。
他们不用担心茶米油盐,所以可以把眼光放的长远。而我们连生活都很用力,哪还有什么精力谈眼界。
下面引用下来自哈佛的研究结果,说的很好,我就不再过多画蛇添足了。
《哈佛研究:长期太累或太穷会使人匮乏》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
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9月3日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
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
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贫困带来人们的影响有多大?我想大概就是这三个方面了。
而这三个方面,每一个,都足以致命。
我想很多读者看到这里,会以为我接下来是要说接着说如何摆脱这种影响吧?
但很可惜,我才识不足,不然也不会自己也被它束缚了。
我能给的建议,大概只有这个:
多出去走走,拓宽下眼界。多读读好书,提升下高度。
以上。祝好。
最后的小彩蛋,是一个我在构思这篇文章前突然闪过脑海的小故事。
PS:它只是个小故事,不是我的经历,也不要对号入座。它真的只是一个,我想在对你说晚安前说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