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关于数学专业的书籍,在读专科时看过几本,而当时没有实践经验,就读罢也罢了,工作之后应该基本没有再完整的读过一本,当我们组统一要求读一本数学书籍《数学基本思想18讲》时,还真有几分激动。 今天就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我重点与大家分享本书的前言和绪言部分。
第一, 前言部分,史宁中教授谈到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和模型,并讲到判定数学基本思想的两个原则,具体是: 1.数学产生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 2.学习过数学的人应当具有的基本思维特征。 我们阅读数学课程标准,都已经知道数学基本思想是什么,但是这三种基本思想是怎样确定的,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却不甚清晰,阅读了史宁中教授的《数学基本思想18讲》,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前言部分,史宁中教授还谈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史宁中教授用三句话来概括和表达,具体如下: 第一句话: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第二句话: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第三句话: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本书的"前言"部分内容也很充实,直接抵达本书的核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丰富了我们以往对于一本书"前言"的理解。
绪言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什么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在数学教育中体现数学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什么是数学基本思想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1.核心思想是什么? 这里的核心思想也就是我们说的基本思想,包括抽象、推理和模型。 2.核心思想之间的关系怎样? 每一种数学思想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简单把握如下: 通过抽象,人们把现实世界中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的研究对象,思维特征是抽象能力强; 通过推理,人们从数学的研究对象出发,在一些假设条件下,有逻辑地得到研究对象的性质以及描述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和计算结果,促进了数学内部的发展,思维特征是逻辑推理能力强; 通过模型,人们用数学所创造的语言、符号和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构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思维特征是表述事物规律的能力强。 3.关于抽象 史宁中教授说:抽象就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得到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然后重点解读了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其间谈到数的两种意义,数量的生成关系。 4.关于推理 谈到推理,我们都已经知道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到特殊。史宁中教授在书中提到了很多事例,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期望大家通过自主阅读,去感受,去学习。 5.关于模型 关于模型,我们知道方程,还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等等。但是模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还无法比较准确的把握,史宁中教授告诉我们:模型就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与数量、图形有关的故事。模型的构建流程是从两个出发点开始,规划研究路径,确立描述用语,验证研究结果、解释结果含义,从而得到与现实世界相容的、可以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表达。 第二部分:在数学教育中体现数学基本思想 在这个部分,史宁中教授分别谈到在数学内部怎么体现和在数学外部怎么体现的问题。 在数学内部:我们不应该沉迷于符号的世界:概念靠记忆,计算靠程式,证明靠形式。而应该理解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感悟过程,感悟问题本原和数学意义。 在数学外部:"双基"扩展到了"四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过程,培养学生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 最后,我用史宁中教授的一句话来进行总结今天的分享: 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恰恰就是这种隐形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方法,因此,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未来不从事数学工作的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所以,联系到我们的日常教学,我们更要重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追问课堂上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努力使课堂上的问题或要求都有意义,有价值,能够缩短学生现状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发挥每一节课应有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感受与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