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做了饺子,在煮饺子的时候,忽然想起来从前。那时候,都要把一个饺子用笊篱捞出一个,用筷子夹开,尝尝熟没熟。如果熟了,才开始往出捞。过去那个年代,隔三差五能吃上一顿饺子,是生活过的不错的人家。好吃不如饺子,坐着不如倒着。这是曾经流传的民间俚语。饺子上桌后,要时不时地咣咣装饺子的盘子,免得饺子粘到一起。
邻居王叔郑姨家也经常包饺子,有时候一定要给我们送一盘儿他们包的饺子。他们家的饺子怎么那么好吃呢,比我们家的饺子好吃。原来,郑姨是在饭店上班的,所以,她和的饺子馅儿有讲究,好吃。和馅儿真是有说道,要用凉水绞肉馅儿,而我们家用的是温水。用凉水和的馅儿好吃,再有就是用葱花和酱油搅到肉馅里,最后放菜,然后在菜上放上葱花,把豆油撒在葱花上,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馅儿,要时间稍长点儿,把馅儿充分搅匀。这样的饺子才好吃。我愿意吃盒子,一般都是菜少,面多的时候,为了把面皮儿都包上,所以就包盒子,盒子的边缘捏上波浪花边儿,一般人还不会呢,我就捏的很好看,所以吃起来也特别的香。大伯嫂会包麦穗饺子,也挺好看,我没有学会。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要比比谁包的好看,谁擀皮儿擀得圆留,如果不好看,那就会受到嘲笑。摆饺子也有说道儿,饺子都要一个方向,不能脸儿对脸儿,也不能背靠着背,那都是不和睦的意思。哈哈,这包饺子真是大有学问的。
夏天的时候,一般都吃西葫芦陷的、韭菜馅儿的,春秋两季多数吃芹菜、大萝卜馅的,冬天多数时候吃酸菜馅儿的。有时候是猪肉酸菜,有时候是猪肉掺牛肉。在夏天的时候,还吃羊肉馅儿的饺子。我爸爸喜欢油大的饺子,一咬饺子,都往出冒油的那种。等我结婚以后,因为老公不吃油太大的东西,所以,我再没有吃过一咬冒油的饺子了。吃过几次荞面饺子,不好吃。
煮饺子汤是很好的,不能倒掉,吃完饭子,再喝上一碗,原汤化原食,那时候都这么说,也都是在吃完饺子再喝一碗饺子汤。
据记载,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将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团,盖上拯干的湿纱布或毛巾,放置(饧)一小时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个小面团,先后揉搓成直径约3公分左右的圆长条,刀切或手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将这些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将冷水烧开,包成后下锅并用漏勺或者汤勺(反过来凸面朝上)顺着锅沿逆时针或顺时针划圆弧状以防饺子粘连,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如为肉馅可在沸腾时添少许冷水再烧,反复两三次)。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过年的时候,因为母亲是百货三商店主任,三十儿晚上要去值班,总是爸爸准备包饺子,他坐在炕边在菜板上挆肉馅儿,因为肉馅儿发粘,他会不时的往肉上洒点儿水。我就屋里屋外的玩儿,嗑着母亲早就炒好的黑瓜子,抬头看爸爸制作的灯笼挂在房檐上。一列火车轰鸣着从我家西窗前面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