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冬天,在海南土生土长的L同学忽然觉得,这都过了而立之年了,还没有见过雪,也没有体验过一年一度的南北大迁徙 -- 春运,是一大憾事,于是当下做出了豪迈的决定,一定要去一趟哈尔滨,而且要坐火车去。
临近年关,我们先飞北京,小住了几天,置办了手套围巾帽子外套,托人购买不好搞的火车票,大家都对我们这种非要给春运添乱的做法嗤之以鼻。2月8日21:00,我们终于跟着西站挤挤查查的人群,感受到了蓝马甲志愿者们的温暖服务,汇入了春运的洪流,奔赴向往的冰城哈尔滨。
隔了这么久,还能拾起一小块一小块关于那次旅行的蒙太奇式的记忆......
1)找削 清晨六点车到哈尔滨,车窗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南方长大的L同学格外激动。到的太早,酒店还没开始供应早餐,抓紧时间,先到街上走一圈,过了街口就是道里菜场,L同学想吃苹果,问摊主东北大姐“苹果怎么卖?”“你要多少?”“一个”“啥?!”“一个不卖吗?”“行吧,卖你”,大姐眼里透着不屑。拿到苹果的L同学,再次发问“能给我削一下吗?”大姐的眼睛瞬间瞪圆 “啥?!”吓得L同学赶紧说,“不削也行不削也行”......差点与哈尔滨土著擦枪走火。
2)不谋而合 拿着一个苹果从道里菜市场逃回酒店,先去吃早餐。L同学对我说,你看旁边那桌,看着也象南方的。回过头去,惊爆眼球,居然是W同学一家三口。平时在一个办公室坐着也没听说他俩要来哈尔滨呀。原来是Y同学在流览网页时发现机票打折,心想闲着也是闲着,干脆带儿子出门玩儿玩儿雪也好呀。于是一家三口说走就走,好巧不巧凑就与我们同一天抵达了冰城,又不谋而合,看上了同一家酒店。五个人在早餐期间交流了一下行程安排,组成了哈尔滨半自由观光团,决定有分有合搭伴出行,搭同一班列车去亚布力滑雪场。
3)半日游 哈尔滨的冷超出南方人的想象,W同学起初为了保持优雅的体态,打算一条牛仔闯冰城,没想到一下飞机就被透心刺骨的寒风教训得跑到商场买冬衣去了;L同学戴了两层皮手套,外加一顶毛帽子,走着走着一摸冻得生痛的脸蛋,皮手套上已结了一层白霜,那是冻出来的鼻涕,什么时候流出来的?浑然不觉;每个站在松花江冰面上的人,都感觉脚快掉了,只恨鞋底太薄,怪不得这里的人要装备雪地靴。我们大家都裹了好几层,举步沉重,且时刻哆哆嗦嗦,见到有遮挡的地方,就想跑进去暖和一下。因此,每天中午必回酒店,卸甲休息补充能量,只能做半日城市游。
4)牛肉干 去亚布力得坐火车,我们起得稍早,先到车站,W同学一家后到,YB生气地跑到L同学面前抑着小脸大声指责 “你们不守信用,说好一起走的”,那时他刚上一年级,是社牛型选手,对新人新事充满好奇,L同学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狡黠地回答,“我叫牛肉干”。后来,L同学都用牛肉干来称呼他。YB总是围着我俩有一搭没一搭地问问题,尤其想问我们家为什么没有小朋友 ,搞得W同学很紧张,时不时地把他扯回去,YB照样我行我素,一时间令W同学怒火中烧,大巴掌就招呼上去了,现在一回想起这段,W同学就很懊恼。
5)缆车 亚布力的冷比哈尔滨更甚,我们去雪场的山顶上要坐缆车。缆车特别简易,就是一个铁焊的大篮子,无遮无拦的,两条腿垂在空中,低头可以看到滑道上穿行的身影。山上有零下五十多度,就是一个大冰柜,天空、大地、树枝全是银色,积雪又深又厚, 现在拿出照片来看,大家的脸都是红通通的,一大半是冻的,一小半是激动的。山顶上只有一个户外的大帐篷,一群人挤进去时都冰僵了,发现有卖姜茶的,L同学也不问价,一次怀纸杯先喝为敬,缓过劲儿来,想起招呼我们,“快喝姜茶,暖和一下”。喝完问价,一杯50。那也要喝,受不了了。
6)彪悍 去经典建筑荟萃的中央大街,排队吃华梅西餐厅的西点,不惧严寒品尝马迭尔冰淇凌,正在发思古之幽叹,一个没留神,大街上起了喧嚣,说是迟那是快,三言两语,一对母女和一对情侣就撕打了起来,抡包扯发,似有深仇大恨,撕打很快变为追打,周围的人都楞住了。寻幽探古之心荡然无存,我们马上离开事非之地,事件后续不祥,只有彪悍的画风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心有余悸。
其它的事印象不是特别深刻,经历过亚布力的雪场,哈尔滨的冰灯也显得平平无奇。每天经过的索菲亚大教堂不愧为远东第一大教堂,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颇具异域风情。但这座宏伟的拜占庭式建筑已不再具有教堂的功能了,成了一座城市历史博物馆,就好象是换了灵魂的躯体,有种不和谐的味道。那年七月,恰巧到哈尔滨出差,松花江水缓缓流动,中央大街熙熙攘攘,索菲亚教堂前的广场上有鸽子飞过,但身着夏装的我和W同学都觉得,还是把我们冻得无法招架的哈尔滨更有故事。
此行,圆满达成了L同学踏冰看雪的春运梦,而且这个意外凑在一起的观光团,在嘎嘎冷的哈尔滨找到了同频共振的游走节奏,此后数年,又一起探访了不少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