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更美的语文课漫溯
——对王君老师的群文课例初探
文/陈海波
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规律,统编的新教材更新了很多理念。比如:在新教材设计上,采用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来组织单元结构,课文则按照内容的类型进行“组合”,力求形成一条贯串整套教材的显性线索。而这一理念恰与王君老师从2007年以来致力于思考和探索的群文“整合思想”一脉相承。“整合”从视野来看,可以是单文本之内的联结,可以是多文本之间的联结,可以是教材内外文本的联结,无论怎样“联结”,都体现一条显性线索。“整合”之后,可以更好地或见主题,或见人物,或见写作手法,或见语言特质等。这样的“整合”极大地训练了师生的分析比较、概括推理、综合抽象、反思批判等思维能力。
近来研读王君老师的《更美语文课》,深感这样的群文课堂教学果然是纵横捭阖,高效唯美,体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大格局、大气概,每一个课例都是强大的“阅读场”“教学场”和“生命场”,阐述如下:
一、“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并重,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是“青春语文”课堂追求的根本。
“语用价值”就是课堂目标直指文本对语言的认识和学用,其核心是对“语言的训练”,而语言的应用训练是青春语文课堂的必然路径,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研究语用的同时,兼顾到文本原有的思想和情怀,教学中以相应的方式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语言训练”和“精神启蒙”的平衡。
如从《从孙权的朋友圈学有效沟通》,这是一节基于《孙权劝学》开发出来的课,王君老师透过一个“劝”字提炼出“如何有效沟通”这一重要的主题,并在《三国志》《资治通鉴》中选取和《孙权劝学》相应短小的文言故事进行整合,通过指导小群文阅读、聚焦式阅读、有针对性地阅读,让课堂教学走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沟通”设计为三个环节:一是“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依托于《孙权劝学》,创设一个学文言的语言场和应用场,以读为主要路径,从句式特点、语气语调、想象对话等,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文言的特征,更感悟到了孙权“劝”的高明——“不生气,降目标,做榜样,”于是,吕蒙心甘情愿地“乃始就学”。二是“平级和平级之间的沟通”,依托于《三国志》中“鲁肃与吕蒙结友”的故事,王老师先是指导学生读,读出停顿、读出意思,继而引导学生想象着读、表演着读,在一层层的读与对话中,收获了吕蒙“沟通”的大智慧——“不生气,研所缺,给所需”,让鲁肃心服口服被“征服”。三是“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沟通”,依托于《资治通鉴》的“濡须之战”中曹操与孙权的“沟通”,通过对关键句的读、想象补全对话读,明白英雄之间交流的坦荡与智慧——“不生气,会过滤,跨对手”,以此实现共赢。
这样的课堂架构既培养、锻炼了学生学习文言的能力,又从精神的引领上让学生悟出“沟通”之道,为人生的成长奠基,既体现了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工具性”,又彰显了语文所具有的独特“人文”功能,可谓一举两得。
二、“激发兴趣”与“提升能力”同行,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纵观书中的课例,王君老师无一不关注到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融合,努力构建从“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的有力探索和实践。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头脑不是等待被填满的沟壑,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炬,当然,点燃火炬的引线就是兴趣。你要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不能,不管你花费了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激不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那么这些注视仍将落空。
教学《人琴俱亡》:
师:先把两个任务弄清楚。《人琴俱亡》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生:王子猷和王子敬的故事。
(师板书主人公名、字,和王羲之的关系等信息)
师:故事会开始了。王家师魏晋时代的大家族。王羲之大家很熟悉。它的儿子中最著名的就是王徽之和王献之。王献之练字的故事小学时候学过吧?谁讲讲?
知人论世,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把学生迅速带进了课堂。
接着读课文中的故事,一起结合注释和老师的提示疏通文义。然后:
师:细读课文,王子猷去给兄弟奔丧,哪些细节你觉得不可以理解。
生默读,思考,圈点勾画。
聚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时:
师:这次奔丧确实有很多怪。我先不回答大家,也不组织讨论。因为没有办法讨论。如果老师不讲些故事来帮助大家,你们还真没有办法讨论。好,故事会又开始了……
接下来从“扩读”“悟读”环节,带学生进入了课前准备的文言群文资料。从课内到课外,从教读到自读,从教师、教材到学生,这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老师构建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群文阅读场,让学生不仅收获了文言知识,更充分理解了魏晋名士的性情、风度和精神。
以故事汇编的方式,从单文到群文,从课内到课外,从教读到自读,激发兴趣,扎根文本,聚焦生命点,多声部,多元化,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学习文言的兴趣,挖掘文言的魅力,更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温儒敏先生曾说,通常讲阅读教学,往往偏重课堂上围绕课文的教学,但同样重要的,就是课外阅读的教学。对课外阅读教学不重视,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
研读王君老师的群文课,则可以更好地学习如何整合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三、自主活动与切身体验互存,锻炼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起来的,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验出来的,是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更美语文课》一书中的15个群文课例恰恰体现了王君老师躬身实践的“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情感熏陶于一炉”的教学观,以“融”字揭示了语文目标的整体性和多元性。
通过研读《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提炼出经典小说的读法:宏观主题式阅读和局部立意式研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局部立意式研读”的特点: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于是,聚焦到“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教学中,王君老师把学生带入情境,设身处地地让学生“经历”,去体验小说中人物经历的人生,“想象着读”“诗意地读”“咀嚼地读”,真是“语文味道处处有,语言咀嚼时时在。”
因《范进中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提出:“为什么吴敬梓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职业呢?”
鉴于这样的探讨兴趣,王君老师整合了三部学生看过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钢琴师》和《荒岛余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电影鉴赏课,依然关注学生的切身体验,引导学生聚焦问题,推进思考,使得课堂的讨论越来越深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纵观王君老师的群文课,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思考生成状态,最大化地实现了锻炼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孙绍振先生说,理想的语文老师应该有研究的能力,能用自己的生命和学养读出经典文本深层的奥秘,从而产生新的感悟。
王君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整合探索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更对我们语文老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智慧。智慧从哪里来,除了读书,最重要的莫不是我们的个性化思考了。
惟愿我们扎扎实实地从思考每一个课例开始,为学生构建灵动的“阅读场”,在这里,融知识、文化、方法和思维于其中,语用与精神齐飞,兴趣与能力共舞,让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能从这里走向明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