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讲述了节拍表,但是没有展开讲,这篇我们稍微展开来讲一下每个部分要完成的任务。
【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
开场画面(第1页)
主题呈现(第5页)
铺垫(第1~10页)
推动(催化剂)(第12页)
争执(第12~25页)
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
B故事(第30页)
游戏(第30~35页)
中点(第55页)
坏蛋逼近(第55~75页)
一无所有(第75页)
灵魂黑夜(第75~85页)
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
结局(第85~110页)
终场画面(第110页)
开场画面:开场要设定影片的基调,情绪,风格,还要介绍主要人物(包括展现主角的前史)
主题呈现:一般会通过次要人物和主角之间的聊天,不经意间的呈现出主题,总之在这里要把主题提出来
铺垫:剧本的前10页都是铺垫,最多到12页,这前10页,决定了观众有没有耐心继续看下去,如果不好看,观众会直接离场的,所以这里要吸引人。同时,还要完成以下任务,有力的设定主角,赏金和故事的目标;A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要出场;赋予人物肌理,展现后面需要强化的动作,表现主角为获取成功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转变(主角欠缺的东西,要在后面的故事中反复出现);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多注意下作者提出的“正题”“反题”“合题”的概念。
推动(催化剂):就是要有一个突发事件,打破主人公原有的世界,把他强行拖入另外一个轨道。激励事件的特点如下: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过各种力量的平衡;主人公必须对激励事件做出反应,就是主人公想要恢复平衡;激励事件需要两个事件构成,一个伏笔,一个分晓;激励事件不仅激发一个自觉的欲望,同时也激起一个不自觉的欲望。
争执(争执的这十几页就是衔接幕,相当于是过渡):争执就在突发事件之后,主人公不可能在经历突发事件后,立马就进入第二幕,他会纠结,犹豫,挣扎,反复权衡。在这个部分里,要给主角出难题,主角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最终解决。争执环节,要么是主角很犹豫,这时需要别人来劝主角,要么是为了一个目标不断努力,也就是主角劝别人。
第二幕衔接点:主角自己做决定,接受召唤,进入新世界(从正题到反题,这里的正反没有褒贬意),一定是主角自己做决定,主动迈出这一步,这也是第一个大转折点。
B故事:这部分通常是承载电影主题的部分,形式上以“爱情故事”居多。这部分也要引进新的人物(另一半人物),这个人物一般是主角的爱情伙伴,或者新朋友,这个人会与主角在第一幕即A故事中认识的人不一样,这是个反题人物。B故事的另外一个作用是起到了火箭加速器的作用,意思是说,给了观众新鲜的东西,继续吸引观众看下去(编剧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观众坚持看完电影,最终还能有点感想)。B故事的展开,就是主角在一点一点接近内心问题的开始,但是在中点位置之前,主角都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内心问题,直到中点位置之后,感觉才强烈起来,到了灵魂黑夜彻底体会到了,第三幕衔接点处主角下定决心,朝着内部目标前进,主角应该经受多方面的考验,考验升级,矛盾冲突也升级,主题也随之升级。
剩下部分,下篇讲。
这里强调一下,本文中诸多论点来源于斯奈德先生,也有部分来源于郑远老师的编剧课程,这都是我的恩师,所以本文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