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传统的大节日,或如今天的教师节,从手机短信,到后来的QQ,再到今天的微信,都会收到如约而至的问候:老师,节日快乐!多年来,从未间断。
手机那端是谁?现在,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多年前,我的学生,小杨。
每当收到他的问候祝福短信,总会让我忆起我们师生间的点点滴滴。
他是那年在初三重新分班时进入我班的,人生得浓眉大眼,双眼皮,白净的面颊,一对笑窝,面相上就透着温和友善。由于了解到他是随打工的父母而在此就读的外地生,又加之自己也是“外来户”,“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因由,让我对他更多了几分关注。他自告奋勇做了我的课代表,工作勤勉,认真负责。
那时本地的男孩子多调皮捣蛋,家庭条件尚优,但都不怎么好好读书。只有他温温的,静静的,极其懂事,从不给父母和老师添多余的麻烦,再闹腾的同学他也能与之友好的相处。
他的作业从不拖沓,每次都及时上交。我常在他的随笔本上留言,或点评,或鼓励,或推荐书籍,或交流心得,或指导作文方法。渐渐的,他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偶尔还会捧着本子跑到办公室向我求证:老师,我的这篇作文有那么好吗?我微笑着点头回应:还不错,但不要骄傲,你还可以更好!他羞赧着转身离开,但我知道,他脸上的笑窝里一定盛满了愉悦的蜜糖。
他吃饭从不与人争抢,多数时候都排最后一个,有时偶尔只能盛到很少量的菜或者汤汤水水,他也从不抱怨,从不动怒。我偶尔看到,会将自己的菜分给他一些 , 他也不会像外人一样扭扭捏捏, 躲躲闪闪,而是大方的接受,礼貌的道谢。
记得那年冬天我去家访,见到了他的妈妈,在街里快餐店的后厨做洗碗工。一个朴实的农村女人,略有点花白的头发,微微的笑脸,写满了真诚和良善。见到我,她略有些惊讶,她说我是这两年以来第一个上门家访的老师。我和她说起孩子在校的表现、读书和懂事,她总是一个劲儿地向我道谢,弄得我倒有些不好意思,但深深地理解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切盼望。
当谈及孩子在此地考高中的条件时,她的脸上就有了愁容,说条件不符合,没办法只能让孩子转回老家去参加中考,但孩子又不愿离开这里。其实我又何尝舍得小杨离开呢?但又无力帮忙,只好安慰着他的母亲,随口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我真是无力呀,但总感觉又有深深的歉疚。我也从未在小杨面前触碰这个话题,不想他伤感,也不想自己伤感,仅管最后都得面对。
果不其然,他的爸爸在期末结束时为他办理了相关手续,他转回贵州老家读书去了。第二学期,教室里再也没有他的身影。我本以为,所有的故事到这里就不会再有下文,所有的离开,遗忘,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一年后的春节前,手机那端传来熟悉的声音:老师好,我是杨某某,你还记得我吗?“怎么会忘呢?你是…,”我的声音略显激动。“早就想给你打电话了,只是掉了号码,高中里学习又忙,终于放寒假了,我特意打电话给我爸到学校门卫要了你的号码。我现在成绩还可以,只是理科有点吃力……”他又兴奋又激动又留恋向我诉说他的现状与过往。
转眼,两年后的六月七日,忙碌了一个上午的我发现手机里收到这样一条短信:老师,我是杨某某,马上要走进高考考场了,心里总有些紧张,但一想到你,心里就暖暖的不再害怕,谢谢你给予我无形的力量。
我算计着此时他还未结束第一场考试,也懊悔自己未能早点看到消息,及时给他一点精神上的鼓励,但还是回复到:相信自己,勇敢面对,你能行的。老师等着你的好消息。
七月下旬,传来他的喜报:山西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
再后来,在QQ上看他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泡在图书馆里读书,期末前起大早自习室里抢座,暑假里与同学合作网上卖贵州特产花蜜为自己赚学费,与同学一起骑行的历炼,谈女朋友……到再后来的找工作,到今天全力工作和闲余时的享受生活……一个少年褪变成一个充满激情、热爱生活的青年。
我感慨着他的变化,快乐于他的成长,更感动于他多年来如约而至的问侯。教过的诸多学生,有的毕业后一两年会记得你,有的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就慢慢忘了你。像这样长情的,只有他一个。虽然,做老师并不期望被多少学生记住,但这样的惦念与牵挂,还是着实让自己感动与幸福。
今天收到他的语音问候,我回复到:谢谢你多年来如约而至的问候,虽然只有一个学期的师生缘,但每当想起,心里都暖暖的。谢谢你!
他也回到:[愉快][愉快]一日为师, 终生为师。
在今天这个普通又平凡的日子里,你多年来如约而至的问候,汇成了一道暖暖的溪流,成为老师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谢谢你,我的年轻帅气又如此长情的小伙子!
(2017 /9 /10 今日得空,匆忙码完昨日未完成的琐碎文字,以此留念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