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毕业17年,我最受益的这门课》
文章来自:奴隶社会公众号:idnulishehui
作者:Connie Zhang
有人说:你认识谁比你知道什么更重要,这话听起来有些道理,但我要说:
真正的人脉,绝不仅仅是“认识”而已,更重要的在于把认识的人变成我们的知己、智囊,让他们愿意为我们搭桥、背书,互助成事,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脉,才是哈佛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01暴露真实的自己,收获第一批伙伴
(讲了国际学生们参加Pre-MBA的时候,被老师“冷叫”的故事,对国际学生来说,语言和表达能力或意愿的障碍总是让“冷叫”比较可怕,或者会出丑,然而大家的互相鼓励反而加深了感情,战胜了冷叫的恐惧,变得活跃而自信)
有人习惯性维持一个完美形象,因为怕出丑或犯错,就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宁可不说话,不表达,也就不会露怯了。但正是因为怕被评判,才限制了我们自己和外界更深的连接。
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当我们暴露出真实的自己,别人会觉得:原来你也和我一样,会犯错,不完美,那咱们可以交朋友了。
做真实的自己,不评判他人,也不怕他人评判。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真实的姿态能给我们自信和力量。
02如何加入学习小组?勇敢展示自身价值
(作者讲到:商学院所有的课程都是学生课前学习案例,上课只进行讨论发言。所以为了大家能够充分做好准备,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大家根据前期相互了解的背景、兴趣等自愿结合,比如投资银行出身的会找管理咨询的,再来一个企业运作的,或者非营利组织的,以及不同国家的同学,以此保证成员的多元视角,对各种的案例能给出最佳准备。每天课前,小组同学聚在一起,讨论案例,各抒己见,保证上课发言能更深刻。)
加入哪个小组,是我在商学院的第一次人脉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呢?还得从每个同学的职业背景说起。
前咨询公司和投行的同学是生源主力军,以其高超的战略性思维、数据分析、强悍的PPT和EXCEL制作能力被各小组所青睐。另一部分来自GE、宝洁的500强企业的同学,有着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对市场营销、财会等必修课可以提出很多洞见;还有一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出身的CPA们,会计课上闭着眼也能得A,也有其独特价值。除了这些主流生源,还有一部分学生打的是差异化的牌,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成员、中学的校长、政府公务员,还有欧亚大陆的王子贵族。
要是想进入一个小组,自我推销是关键,要展现出我能给小组带来什么价值?首先要挖掘自己的优势。在一生中,那些经历是让你骄傲的,巅峰时刻是什么?激情在哪里?做什么能得心应手?其次,真诚地从亲朋好友那里寻求他们的反馈,也是一个对自我在认识的过程。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主动大方地助力别人,对方才更愿意跟我们结交,我们的人脉也会越来越广。
03主动寻找共同点,让我们走近他人
(作者讲了自己以美食为由,与周围华人朋友相聚,拉近彼此距离的故事)
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是快速建立链接的重要手段。同学、同胞、美食、运动、音乐、兴趣、爱好等,都是最容易找到共同点的地方。
人总是容易把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视为“自己人”,更愿意交往。
所以当我们与陌生人相处,通过一些随意的话题和提问,就能找到共同点。
04主动创造价值,让友谊更深,人脉更广
当我回忆起哈佛的生活,最清晰的记忆都是同学们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互相帮助。我感恩在哈佛遇到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真诚地帮助他人的同学。现在他们已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或是美国,在金融、投资、企业中都是领袖人物。
微信时代,我们有了强大的校友群,把上上下下几十届学生联系在一起。有什么生意、项目,大家都互相帮衬,还一起做公益、马拉松。长期互助形成的人脉网络之强可见一斑。
优质的人脉网络,只有出身名校才能拥有么?不一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与经营,多虚心向身边人学习优点、主动提供自己的价值,就会让路越走越宽广、情谊越来越深厚。
05积极做志愿者,突破社交舒适圈
以前觉得在中国注重关系,到美国以后,才发现美国的关系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然大的咨询公司、投资银行、知名企业都会到学校来公开招聘,但毕业后的工作,很大程度要靠人脉的推荐。
同学中不乏王室、商业巨头之后裔,各大企业的雇员,每个人的人脉桥梁都可能给他人创造极高的价值,任何一个亲熟的推荐都会使我们在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更何况同学之中还有可能找到自己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所以很多人即使牺牲睡眠,也要参加社交活动。
(作者说到自己在哈佛最大的遗憾就是口语不流利导致自己只活跃在华人圈而没有与美国同学深交。后来在美国生活,自荐做了返校聚会召集委员会的成员。美国的同学都说:感谢你组织这次聚会,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感觉你好像变了一个人!)
五年的毕业返校日是我在美国的社交生活中,第一次冲出了只和华人交往的舒适区,拜托了语言的障碍,能够做回真我。
在当志愿者,为同学创造价值中,获得了大家的重新认识和认可。
我也学到了如果要拓展人脉,主动做活动或会议的志愿者、组织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因为这样的角色给我们很大的主动性去联系别人,向别人发出邀请,伸出手,就能收获更多的朋友。组织之和志愿者身份使向上社交更加便利。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也能积累很多善缘。在那次返校聚会中,我有幸聆听了Keith Ferrazzi先生关于《别独自用餐》的演讲,分享他在人脉搭建上的心得。
这个演讲让我对系统化的人脉搭建有了深刻的意识,它开启了我十余年来积极搭建人脉的践行之路。
虽然我分享的是在哈佛商学院的故事,其实不论我们在什么环境中,真诚、温暖地与他人交往,敢于暴露真实的柔软的自己,积极为他人创造价值,以及带着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去和他人接触。
每个人都可以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和优秀的人交朋友。
以上是节选和引用的文章内容。我的感悟是,由于自己家就在本地,父母身边,有事都靠父母了,跟朋友的交集不大,真得没太注意搭建人脉。以前觉得交朋友都是随性而为,有缘自会相见,不怎么主动联系朋友,也没有主动帮助过别人。现在想想都是非常狭隘的想法。要突破狭隘的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带着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往,不断传播友情和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