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朋友邀请我进一个得到分享群,每天做50以上的分享即可。一方面是因为,加的群太多了,我怕的精力顾不过来,一进去又是当一个潜水员,那真的没意思,另一方面这会让我有脱离舒适区的不适。
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已经拒绝过他一次了,不过在他的一直邀请下,我也不能在矫情了,就同意了。
他问我订阅了哪些专栏?我就给他发了张截图过去,他就说你先分享许岑老师的精品课吧。我说ok。
这是我第一次做这种读书笔记,感觉很不一样,为了写笔记,我又重新听了一遍,许岑老师的精品课。感觉真得很好很棒。以前光听到人家讲做分享做笔记有什么什么好处,但自己从来没有行动过,自己亲身实践后,真的有一种瞎子睁眼的感觉。
好了废话太多了,下面是我的笔记。
1
今天进了得到分享群,被邀请分享许岑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
我今天又重新听了第一讲。
听完之后,就是你要知道你要学的方法该用哪一种学习方法来学习。
如果是语言,做题,背书,打拳,就是自然主义为主,也就是重复模仿为主。因为他有一套固定的套路,你按照它这个套路来,练得越多越熟练,最后才可以熟练得貌似没有套路了一样。
而一些期间需要创意的东西,比如发明创造,商业竞争就完全是结构主义的东西,你要是在这里还是大量重复,不停模仿,那结果只能很惨。
这点其实也值得借鉴在生活中,什么事情轻重缓急,什么人,远近轻疏,都是需要不同的应对。
而且里面提到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是好的,看你用在哪种学习上,用在自然主义学习,可能就比较合适,用在结构主义学习上,就意义不大了。
2
今天忘了重听许岑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高手》的第二讲:用任务来推动学习。
好在我对这一讲印象很深,可以凭记忆来讲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其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很贱等我,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候要学的东西都是我们不敢兴趣的,甚至是让让感觉很痛苦的(学大多数东西都很痛苦)。
而这个你要是一直强调你对它兴趣更多的是在找借口。
是否学一样东西的标准是有没有用?!
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事儿对你有用,那就用啊。
最常见的一种情景是,工作中遇到一个事儿,不会怎么办?学啊,学会了就搞定了。
可是大多数人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呢?
这事儿会吗?不会。那么不做了。
如果以这样一种想法的话,那么基本是你什么都没办法干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给小孩子听的。
3
刚刚看完许岑老师《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第三讲。
这一课主要讲了拖延症。
简单来讲:
第一,人人都有拖延症。无论一个人效率再怎么高,做事多利落,他也有不想做拖到以后的事情。
第二,只要有能做完的事情是就不算有拖延症。一个人即便在懒,也有一些不得不去做得事情。一个人宣称自己有拖延症,那么自己车没油了,手机没话费了,网络停了,效率很是蛮高的。
第三,真正病理上的拖延症,极其少见。
让自己行动起来的还是任务,严峻的任务,让自己动起来。什么事情一旦动起来,就好解决。
设置目标时,不要太宏大。太宏大会让人感觉遥远,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怎么设置合理的目标了,很简单遵循一个标准即可。能够让自己每天完成的,又不至于太轻松的目标,即可。
4
今天很累啊,刚看完许岑老师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的第四讲文稿,给大家做分享。
这一讲,所讲的内容,主要是如何从生活常见的衣食住行中培养做做事的专注力。
首先说道专注力。同样两个人在一件事情投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最后决胜出优劣的就是专注力。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王者荣耀。如果你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即便你投入再多的时间,你也那么很难成为高手,因为你的时间你无效,是没有专注的垃圾时间本质跟数绵羊没有区别。
反之如果玩王者荣耀的时间,并不长,还没一百个小时。但是你在玩得过程中,有认真打,思考全局,考虑英雄搭配,那么你成长速度肯定会快很多。
有点跑题了。回到正题。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你的学习需要学习工具,请你尽可能地买好的啊(当然没必要像许岑老师那样_______人家是行为艺术家),只需要让你稍微心疼一点,即达到效果了。
这么做的目的,为的是营造出一种学习的仪式(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仪式就不能好好学习了),让自己更容易集中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同理射灯也是一个道理,从灯光氛围给自己制造出学习刻苦的氛围,能把自己感动哭了的那种感觉。
深夜一束灯光,照在桌子上,一位少年还在为自己王者荣耀的段位苦苦奋斗着……
(这是扯淡了)
最后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就算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一个人认真的准备饭菜,或者去外面很正式地点几盘菜,认真的吃。你认真吃饭的样子真的很美。
好好睡觉。这点对我来说最是有切身体会的。很多时候就是在一直熬啊熬啊,熬到眼睛都掉出来了还在熬。
第二天肯定昏昏欲睡,七倒八歪的。得不偿失。
好了写完了碎觉!
分享还没有做完,到时会把新内容补充进去。真的感觉到了做笔记和分享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自己多加点码,才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