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那日,有风,杨絮飞雪。
寂寞满城游走。
一个念头无法遏制地上升,火焰从心底窜出,舔舐着喉咙。我知道,只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躁动的灵魂重新变得安静。
是的,只有这个地方。
1——那一勺无与伦比的风情
只需8秒,你确定?
我确定。
如果慢了会怎样?
那只会发生在一种情况之下。
什么情况?
我老了。
原本面无表情的他,眼神中忽然闪现出一丝狡黠的光。我微微颔首,转过身子。他抄起漏勺,将盘中的雪花牛肉扒拉下一半,然后连带漏勺迅速浸入沸腾的锅中,一边用长筷子急急打散,在汤中上下起落三次,一边口中默念读秒。顷刻间,薄薄的肉片蜷缩起来,原本红白相间纹路细密的外形,转为丰稔的粉灰,而每片肉顶部那条洁白的油脂花边,却在火热汤汁的碰撞下,愈见其晶莹无暇,如同滴落到凡间的一颗泪珠,又似从剑尖吹落的一片新雪。
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的时间。服务生为我这个新来的食客耐心介绍,你看,这种雪花牛肉,因为每一片切得特别单薄,所以我们只需要烫8秒钟。而这种五花趾,则需要10秒钟。至于牛舌,由于肌肉组织稍微柔韧一些,再加2秒。
所以在这里,我们的进食时间是以秒为单位的,先生。
需要如此精确吗?
是的,否则对不起那头牛。
2——庖丁解牛
以上对话发生在初夏的周末正午。开在花园街的这家潮汕牛肉火锅店,诺大的店堂里,食客们各据一桌,人声渐渐鼎沸。
桌上的那锅牛骨清汤也开始翻滚。
汤色清澈,锅底静静横卧两根牛棒骨,加了玉米、白萝卜、枸杞、鱼丸、姜片,以及清凉补的调料,包括沙参、玉竹、红枣,听起来都是养生的食材。所以在正式涮牛肉前,你需要先喝一碗汤,汤里一定要撒一把翠绿的芹菜粒。一股暖香体贴地熨烫着整个口腔,唤醒尚不够活跃的味蕾们,为接下来的饕餮做好准备。
打开菜单,我有点头晕。我必须要花些时间来了解和分辨这些陌生的名词:脖仁、吊龙,匙柄、肥骈、胸朥……
没错,这些词共同指向着一头牛,一头小黄牛。雪花(又叫脖仁)是脖颈上运动最频繁之处,也是最顶级的部位,切开来有着大理石一般星星点点的纵横纹路,口感柔嫩鲜甜,令人迷醉。吊龙指的是里脊外的那层肉,相当于西餐中的西冷牛排,鲜美多汁,微有嚼劲。匙柄,是位于脖颈和腿之间的部位,由于肉中有一条很明显的筋络,显得线条分明,颇有些铮铮风骨,吃起来有拉伸感。肥骈是牛腹的夹层肉,通身被淡黄色油脂包裹着,吃一口满嘴馥郁油香,而且不怕煮,煮的时间越长反而越脆。
食材下锅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应该按照先瘦后肥的次序,先涮牛肉,后放其他素菜,以避免汤色浑浊,始终保持一锅清汤的素颜,在不动声色中将各类牛肉的鲜味一点点悉数吸纳进来。
不得不说,潮汕人是牛的知音。传说中的庖丁也不过如此罢。
原本并不产牛的地方,竟然将牛的食用方式和范围开发到了极致。
一头牛,从头到脚,从上到下,被精细地分割为若干区域,逐一标注。不适宜涮烫的,也被用作为牛肉丸和卤煮的原料。和川派火锅的豪放热烈相比,潮汕火锅则凸显出一种精致内敛的饮食态度。如同一幅铁笔银钩的工笔花鸟,线条细致入微,严丝合缝,回味悠长。
说到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中华料理文化的至高境界。
打边炉,我们是认真的。
3——黄金配角
涮好的牛肉,须搭配适宜的蘸料,才算是锦上添花。
店员推荐的酱料是沙茶酱,口味较清淡,稍带甜味微辣,与牛肉鲜味补充提升,不太抢戏。但我总觉得似乎过于平缓,欠缺一种绽放于口腔中的爆发力。便自选了两种,一种是蒜粒、青葱、辣椒酱加红油,咸鲜香辣;另一种选了沙茶酱、海鲜酱油、芝麻花生酱,香浓。取其中和互补之效。
牛筋丸和牛肉丸也是潮汕火锅必点的菜品。在师傅的反复捶打下,牛肉丸弹性十足。咬开来,有丝丝缕缕的蜂窝状结构,肉质细密紧致。
最后的主食是芥兰牛肉蛋炒饭。必须承认,这一盘炒饭,着实有点喧宾夺主。米饭油亮却不腻,颗颗分明,搭配玉米粒、蘑菇丁、牛肉片和脆爽的小块芥兰,再加上蒜叶,吃到让你魂牵梦萦。吃到一半,我加了点蒜泥和红油辣酱,又激荡出一种奇妙的口感。
吃潮汕火锅,要明确此行的重点是什么。这里是肉食动物的天堂,得把胃留出充足的空间给牛肉。所以,除了各类叫不上名字分不清部位的牛肉外,我不推荐任何别的素菜、凉菜或豆制品。如果觉得单调,可以来一些油炸豆腐皮。但是千万要在吃到尾声才放进锅中,不然会夺其原味。
吞下最后一颗饭粒的时候,我知道,不久之后,我还将会再次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