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上天赐予最好的礼物,养育的过程也是一次绝好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每个孩子都一样,会撒娇,会调皮,活泼好动,还有点小脾气。每个人性格不同表现方式会有差异,也就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互处之道,让我们保持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不只是作为他的父母,也应该是老师,朋友,以及最忠实粉丝。
平等尊重
做父母很容易进入“我是老子你就得听我的”,“你个小P孩懂个啥”的状态,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主观就会错过很多寻宝的乐趣与意外的惊喜,也会从小就让孩子把心门对我们关上。
从儿子满月开始,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照顾他,还有家里的大小事情,同时自己也保持着工作状态。每天都会特别特别的累,累到每天睡到床上那一刻不是放松,而是感受到全身尤其是整个背部的僵硬和疼痛,手指经常弯曲都会很困难。
长时间这样,人难免会有情绪,特别是当孩子不听话,或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时,整个人都是崩溃的。于是会不由自主地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在稚嫩的小手上轻轻地打几下,会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才把地板擦干净。”看到孩子那委屈的眼神,眼睛里闪光的泪花,我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有问题的。他还这么小,不懂事,顽皮本就是天性,我怎么可以以高高在上大人的方式去惩罚他呢。如果今天他也是成人,我这样对他会有什么反应呢?我想自己应该给他更多的包容,还有应有的平等,好好以他能理解的方式沟通。
在他一岁多时,孩子开始有自我的意识,对于事情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一次,给他买了一双很舒适的凉鞋,在打开包装前孩子特别开心,但打开瞬间,我看到他表情的变化,连试穿都不愿意,告诉我他不喜欢。无奈之下只好退掉。从那之后,只要是跟他有关的事情,我一定会先问问他的意见,让他更多地参与到自己的决策中来,而不是由我们给他作决定。
我一直都比较关注他内在的成长,对于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太去考虑。幼儿园的同学都报了好多的兴趣班,我们却一个都没有,我的出发点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多应该去玩,在玩中体验,交流,学习,而不是纯粹地灌输知识。当然,我也会问他对于这些有什么样的想法,自己有没有特别想去尝试的。如果是他确实擅长又有持续兴趣的我都会全力支持,比如他喜欢的乐高课。
保持“无知”
儿子经常会给我出各种各样的考题,会提很多问题,一开始我会直接给他答案,但他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问题,刚开始会觉得挺烦的,怎么像唐僧一样念经呢。自我觉察让我意识到这背后有原因,于是我会经常“无知”地回答“我不知道呢?”紧接着他特别得意地开始教我。
比如他问“妈妈,圣诞树怎么说呀?”我有答案,但更想鼓励他来表达“妈妈不知道哦。”“我告诉你,是Christmas trees!你不知道吧。”“哇,你好厉害,竟然知道这么多!”我会特别崇拜地看着他。
有一天,他跟我说“妈妈,你可以帮我画一只很厉害的恐龙吗?”我正在看书,说“妈妈现在有事,你可以自己画吗?”“我不会。” 我继续说“没关系,你想象它是什么样的就画出来,没有好不好,只有你想不想去画。” 没过多久,他拿着自己画的恐龙给我看,”好棒,你怎么这么厉害!妈妈都画不出来,这只恐龙画得太赞了。“我是很真诚的表达,因为在我眼里他给的都是惊喜。平时他说不会的我都会很认真的去找图片帮他画,但今天我意识到之前的做法都是有问题的。
我只看到表面他提出的问题,而忽略了问题背后他的动机以及期待。看起来很有耐心,很温暖的回答却可能破坏了孩子想表达的愿望,以及希望展示自己比爸爸妈妈更厉害的想法。更可怕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惯性,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愿表达,不去思考,不去承担,不去努力,因为父母总会帮他们完成,甚至是非常主动热心地未雨绸缪。父母真的就一定比孩子强吗?
我又再一次感受到不带预设、好奇、慢一点的美妙。就像哈克说的”陪伴一个人,不是给礼物而已;陪伴一个人,不是给方法而已;陪伴一个人,不是说出一个解套方案而已; 陪伴一个人,是一起爬山,是一起渡河,是一起拔一条生命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