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问题,我想可能很多人都考虑过。
到底怎么样我们才能够更幸福呢?
现在我们大胆想象一下自己到底拥有什么才会幸福。
给你一笔钱,一个亿,放心,干净的那种,不用担心有法律纠纷。
再让你颜值高一点,高富帅或者白富美,万人羡慕。
有事业,霸道总裁型,万人敬仰。
再让你健康,健康很重要。
还得有人爱,没人爱不行。
怎么样,够完美了吗?
你觉得拥有这些你就能幸福了吗?
或者你认为自己不幸福就是因为没能拥有这些吗?
答案是否定的,幸福永远只能向内找。
1
心理学家沙哈尔教授曾经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对两类人做过一次调查研究。
这两类人分别是中了乐透大奖1000万和因为车祸截肢的人。
研究什么呢?他去研究这两类人的幸福水平。
你说这有什么好研究的,肯定是中大奖的人要幸福得多了。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中了乐透大奖1000万的这群人,在一个月后幸福感就回到了中奖之前的水平。
而因为车祸截肢的这群人,幸福感平均也在一年以后恢复到了当初的水平。
这说明什么呢?人们的幸福是可以回到原来的水平的。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
2
还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有多开心。
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我们会因为什么开心?
放炮,然后表弟表妹都来玩,穿新衣服,有压岁钱,对吗?
好,现在我们组织一个party,然后把表弟表妹都叫来,然后大家都穿上新衣服,一起放炮,再给你们每个人都发点压岁钱。
也没有七大姑八大姨问你工作、找对象这些事情。
你觉得会很开心吗?为什么现在过年成了一种负担,而小时候那么开心呢?
因为你幸福的能力在减弱,幸福的能力就是对幸福的感知力。
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幸福的反面是麻木,就是你对这事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3
孔子特别喜欢的学生,叫颜回。
孔子讲到颜回就会说:贤哉回也。
说颜回这人真好,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这人啊,拿点小破叶子煮点饭吃,拿个破瓢舀点水喝,然后住在贫民窟里边。
所有人见到他都担心说这孩子怎么过呀,但是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照样很开心。
孔夫子讲自己呢,饭疏食饮水。吃点糙米饭,然后喝点水就行了。
曲肱而枕之。把胳膊放脑袋后边这么枕起来当枕头。
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不亦乐乎吗,这样不是也挺好的吗?
后来宋明理学家就研究说,孔颜之乐到底是什么?
孔子和颜回这俩人到底在乐什么呢?俩人都穷成那样。
孔子想当个官老当不上,颜回都快饿死了。他们为什么还这么高兴,高兴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孔子和颜回都具备超强的幸福的能力。
我们不由得好奇,孔颜这种超强幸福的能力到底来源哪里呢?
4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生共有四种状态,分别是:
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
现在不幸福,未来也同样不幸福。
现在不幸福,但是未来幸福。
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
我们都想过第四种人生,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过成了前三种。
有哪些是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的人呢?
这种人的人生哲理叫做: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
网游上瘾者,夜店流连者,混日子的员工。
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来提醒他们: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说平凡难能可贵。
第二类人属于“无助型”,认为怎么努力都是没有办法幸福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习得性无助”。
什么叫“习得性无助”呢?就是这种无助是你学来的。
泰国有一个大象表演,只要驯兽师把一根棍子往地上一插,大象立马就不动了。
大家觉得奇怪,就那么一根小棍子,怎么可能控制住这么大的大象呢?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威力。
这跟小棍子是大象小时候就用来驯化他的,当小象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挣脱这跟棍子时,它这辈子也再也不挣脱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法幸福可能并不是真的。
这种感觉可能只是我们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学来的。
我们大多数人属于第三类:现在不幸福,但相信未来会幸福的人。
这类人的人生哲理是:等怎么怎么样就好了。
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等你找到工作就好了;等你找到对象就好了;等你买房就好了。
但是我们发现,真的等我们考上大学就好了吗?真的等我们找到工作就好了吗?
没有,我们在实现目标获得短暂的快乐之后,就陷入无聊或者重新被新的目标所“绑架”。
在学习幸福的方法之前,我也常常被远方的目标折磨。
记得读书的时候,教室里挂着一幅横幅,上面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深以为然。
所以我把学习的过程当作是痛苦的,就觉得中考完就好了,高考完就好了。
当我读大学后,也一直被这种人生哲理所“贻害”。
等我考过英语4级就好了,然后每天6点起床,一个人大冬天跑到操场上去背单词。
等我考过计算机二级就好了,然后每天坐在电脑前面4,5个小时一动也不动。
后来找工作,准备考试,又开始每天苦哈哈地待图书馆,一坐一整天的学习。
后来等我实现了这些目标以后,我变得幸福了吗?
没有,我心里仍然在想下一个人生目标怎么才能实现。
人生就在追求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过程中,留下了一帧又一帧的痛苦画面。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
在实现目标之前,陷入“求不得”的痛苦,在实现目标之后,又陷入到无聊之中。
人生就是这样盘旋在痛苦和无聊的漩涡中。
而我们人生的所有苦恼,孔子原来早就答过。
孔子就属于第四类“幸福型”的人。
论语第一章就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初中时候就学过,但是当时的理解就是“学习要多加温习,才能学得更好”。
但是现在再看这句话,我发现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解答。
这句话其实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使用的话,不也是快乐的吗?
为什么要用也呢?就是说大部分人“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快乐的。
这不就是说的我们这些被目标折磨的人吗?
学习使用它的过程,追求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不是这样吗?
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孔颜之乐,乐在其中也。
我们总是以为达到了一个目标我们才会快乐。
为什么不能在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就感觉到快乐呢?
《正念》用整本书在提醒人们要活在当下,感受当下每一时刻的美好。
利群在多年以前就打过这么一个广告:人生就像一场旅途,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不懂得享受当下的人永远不会幸福。
我们当年都笑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好好的“仙果”吃起来都变得索然无味。
而我们自己却也没能好好品味属于自己的“人生果”呢?
有人说这一切是不是自己安慰自己?
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
对于这样直言不讳的说法我只能报以同情,这属于典型的困而不学。
快乐和痛苦本身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任何以外在事物可以决定我们内在感受的想法,都是简单粗暴的实用主义。
就像佛教说的,心外求法即使外道。
️ 最后啊,看完有收获的同学,希望可以点个赞鼓励我一下~你们的鼓励,是我码字的动力~
另外欢迎各位关注公众号「一支竹子」,专注心理知识,让我们都能找到内心深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