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郡南安之北隅,地处安南永之交,群山之中有山城焉,其镇名曰诗山。此地山环水绕,人杰地灵。诗山自古文风繁盛,人才辈出。名闻遐迩者,其在人才簪缨者,乃唐代“八闽破天荒”欧阳詹也,曾在高盖山咏诗赋诗,其地因而得名“诗山”;在神灵者,乃郭山庙广泽尊王“圣公”也,“生而英异,化而神灵。”
郭山庙敕封威镇庙,因其地形酷似凤舞,故称凤山寺。庙宇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祀孝子郭忠福。忠福自幼有孝德,七岁时父亲病故,因家贫无力安葬,而将其父骨殖暂时收藏,后随母在财主家放羊。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忠福上凤山牧羊拾柴时,在枷蕉藤上坐化成神佛。乡人感怀,建郭山庙,以将军礼祭祀,而后英灵显赫,为民立下丰功伟绩。自南宋高宗至清同治年间,屡次受到皇朝加封,清朝同治九年,累封至“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
“广泽尊王”成为神佛之后,神像眼睛画如“白色”,又凤山地势高耸,神佛雄视深广,高瞻远瞩,“广泽尊王”的信众本地外地皆有,然而外地信众尤多,而且外地信众不断与日俱增,四方善信争先前来朝圣。故民间口口相传,“白目佛益境外”,所以历代外出谋生者,皆把“广泽尊王”视为保护神,东南亚华侨,港澳台同胞,都有“广泽尊王”的忠实信众,很多华侨返乡都要亲自到“圣公”面前进香礼拜,祈求平安。
佛教自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来佛主,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等之外,就出现了不少本土化的神佛,“广泽尊王”圣公,就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精神产物。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诞生,人民群众把能够保卫国家,佐时太平,庇佑百姓,为民消灾避祸,能够弘扬孝道,能使善恶有报的,能够保百姓平安的视为神佛。“圣公”完备老百姓心目中的神佛美德形象,因此,老百姓祀奉“圣公”,神因人重,庙因神灵,“圣公”的信仰因而形成,世代传扬。如今凤山之巅,庙宇巍峨。佛光普照,光彩壮丽。凤山佛境,扬名于域中;圣公威名,蜚声海内外。
己亥暮秋,九月廿九,又逢周日,余随缘登临凤山寺。上午九点,微风习习,云雾缭绕,虽无丽日蓝天之景致,然而远山如黛,碧树婆娑,别有一番情趣。但见车往人来,香客络绎不绝于途,男女老幼拾阶而上,款款而来,焚香爇烛,顶礼膜拜。
拜天拜地拜神灵,祈福祈财祈平安。世俗的人们有着许多各不相同的愿望,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求平安。百姓平安,世界和平,是普世价值追求。信众所祈求的,总希望神佛“有求必应”。信众前来进香,多数带着希望来,多数带着无数心结、朝思暮想的期望来,有些甚至是过高的奢望,虽然圣公佛法无边,也是难以满足信众所有的期望的,怎么办?我正在沉思,百思不解。回程的路上,不经意间,在山门的横批上看到“知足常乐”四个大字,赫然在目。
“知足常乐”,求神求佛者,能够参透这四个大字,就不虚此行。我们常常听说“如有神助”,冥冥之中,自有神助,但是,神助之力既是无限也是有限的,既要神助,还要靠信众自已的造化,造化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包括自己的福分,机遇机缘,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等各种因素。
来时怀着圣公十分灵圣,有求必应的无限希冀,回程时圣公点拔信众要“知足常乐”,要把心态放平放正。 “ 知足常乐”,可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可以使人高枕无忧,可以使人悟道参禅。“知足常乐”含英咀华,耐人寻味。
是日同往者,妻子信女施女士,妻子闺蜜信女洪女士。斯时感怀,是为记。
(写于201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