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岑参之二:一生大笑能几回
理由很简单:
749年,岑参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751年回长安。
752年秋,高适、杜甫、岑参、储光羲、薛据这五人相伴登上了登慈恩寺塔,五人各写了一首诗登慈恩寺塔诗。是个有个共同的调子:悲!岑参诗歌最后落到登塔的感悟是“誓将挂冠去”,看来,即使那个时候岑参已经走红,但他的仕途并未改观。
所以,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仕途不仅没法改观,而且还会一直失意下去。
到了757年,新君肃宗登基,岑参回到朝廷,由左拾遗杜甫等人荐为右补阙。
右补阙是什么东东?“与拾遗同掌供奉讽谏”,右补阙从七品上,左拾遗,从八品上。
好看了,两个诗人,一个右补阙,一个左拾遗,看仔细了,这是朝廷里的官员,千万别看成一个修鞋的,一个捡破烂的。
但此时岑参并不寂寞,也没有觉得寒碜。
此时,聚集在他身边的,是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杜甫,还有王维、贾至和尚未发达的严武。诗人们聚在朝廷的中枢,他们都渴望着,建功立业,彪炳史册。他们眼里放着光彩,他们身上充满激情。
在大明宫里,他们曾经奏响了盛唐诗歌的一个磅礴的旋律:大明宫唱和。贾至先来了一首,岑参也来了一首,杜甫也来和王维也不例外。
但和杜甫一样,岑参最终也没做稳自己的官职。由于他“频上封章,指述权佞”,不久便被贬谪出京,贬到了偏远的蜀地嘉州,也即现在峨眉山所在之地乐山市,任嘉州刺史,因此时人又称其为岑嘉州。
而杜甫被逐出长安,竟然也零落到四川。
但命运就是这样令人唏嘘。面对着人生的种种跌宕起伏,生命之舟宛如一片黄叶,随风飘零,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短,任谁也不会相信,一棵树上的几片叶子,会在漫长的飘零之后,还能聚到一起。当奇迹出现,秋风把同枝上的树叶卷到一起的时候,我们怦怦心跳着,等待着他们彼此能相拥相泣,可是,命运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就在他们擦身而过的瞬间,另一阵轻风吹来,也许根本无心,也许根本无意,又将他们远远地吹开……今生的再次相逢,转眼成空……
公元765年5月,杜甫由水路离开成都时路过嘉州,而当时的嘉州刺史正是岑参。
但杜甫并不知情,并没有登岸。他经过嘉州、戎州(宜宾)、泸州、渝州(重庆),九月到了云安,在该地养病。养病期间,杜甫才得知岑参出任嘉州刺史,欣喜万分,立即写诗相赠——《寄岑嘉州》。诗的前两句是“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 书”,对老友的殷殷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岑参他乡飘零,举目无亲,也把此时的老友当做心灵的寄托,常把自己的新诗寄给寓居在夔州的杜甫。
岑参在嘉州做了两年半的刺史,大历三年去官,他打算乘舟东下,沿着杜甫走过的路线,经过戎州、渝州等地,直出夔门。可惜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夔门了,岑参去官是在七月,有诗为证:“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偏偏早岑参几个月时间,同年正月中旬,老杜出峡,两人友人最终没有在四川境内见面。
后来,岑参在去夔门途中遇到了阻隔,不得不改道北上,到了成都,770年,一代边塞诗人之翘楚客死在异地 旅舍,终年55岁。死前有诗:“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为休。”
岑参的一生,似乎平淡得出奇,他的性格,更是中庸平和得出奇。
我想起了他的一首诗《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其中有这么几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第一句我相信是真的,第二句,严重表示怀疑。
不知道杜甫什么时候得知了这个消息,是怎样得到的这个消息。
不过,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杜甫恐怕也会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
几个月之后的770年,杜甫死于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