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了《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第二章的“自我”篇,人格的话题。这本书我读得很慢,每一节都不想错过,让我很有收获。更多的像一种对自己过去知道的一些经验的总结,因为是心理学书籍,也有自我疗愈的部分。今天主要是总结了自我人格这个话题。
关于人格这个话题,我们并不陌生,现如今我们都在谈要发展孩子完整健全的人格,那么什么是人格呢?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自我的孩子呢?
今天读这章里,首先作者借助心理学理论谈了关于自我人格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可分成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即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超我即德行,代表的是一种道德规范;
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行,连接两者之间,调节冲突的就是自我。
费洛伊德认为人要么是控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社会规范的道德,要么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压抑道德,自我始终在这两者之间起着平衡作用。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的定义: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人最宝贵的就是你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把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罗杰斯的关于自我的定义特别强调“体验”,认为“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三、温妮科特:每个人的自我像是一个能量球,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温特妮科特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的环境。即当孩子表现好时给予认可,当孩子受挫时提供支持。保持的环境就是孩子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这样的容器内化在孩子内心后就能形成高自我稳定性,允许孩子的活力在这个容器内流动,那么孩子的高自我灵活度,自我力量,自我组织力都回得到极大的滋养。
让孩子获得“我”的本能可以“喷涌而出”的感觉,那么孩子最终会称为有道德而又不失去他原始的野性。
四、蒙特梭利精神胚胎说: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精神胚胎,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的话,都会成为他们自己,都会很美。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一个丰富的感觉中,如果妈妈愿意围绕着孩子对感觉转,以此养育孩子会很辛苦,但会哺育孩子的真我人格。
综上所述,本我,超我是两个极端,野性规矩是两个极端,那接下来我们接着第二个话题:如何培养出一个完整人格的孩子呢?
首先,当我们想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时,父母就要放弃去控制度想法,不要去想什么度,而是选择完全相信孩子,是值得信任的。
其次,父母在和孩子的关系中要做真实的自己,孩子就不会成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野性本能。
再次,在孩子幼小需要帮助时,父母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但随着孩子不断增长,逐渐给孩子设立界限。即鼓励孩子伸展自己的生命,活出野性,但不接受严重的攻击行为并向孩子反馈真实感受。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就是解决两个极端的良方。
最后,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练习场,对与一个孩子有着重要的价值。6岁前,在这里他要吸收营养,自主控制排泄,还要学会竞争与合作。父母要按照孩子的节奏来,尊重孩子的节奏,这就是在哺育他的真自我人格,太懂事的孩子可能是假自我,而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
如果不让孩子做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