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中央的用词从“牢固树立”“积极培养”“筑牢”到“铸牢”,表达更加凝重、形容愈加精准,意义愈发深刻,从“筑”到“铸”体现了党中央的民族工作由搭建、配合到整体、融合方向的转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内涵的认识更加明确,积极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障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作用。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研究及宣传。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行稳致远。
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惠民工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青年干部要坚持民意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树牢人民满意标尺,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中不断凝聚力量,顽强拼搏勇于斗争,为实现14亿中华儿女民族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心基础。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深入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中做好民族工作,筑牢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各民族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挽手、肩并肩,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呼吸、共命运。各族人民要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