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课议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由一次公开课观课录课引起的思考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师凤丽
春节期间,有幸跟着胡新颖老师参加了一次线上观课议课活动,当时,陈大伟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直播点评。也是在那一次我第一次见识了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流程,而且总感觉和我们平时课例研究好像有所不同。
瞬间通过关注陈大伟教授的公众号,随即购买了陈教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一书,开始啃读之旅。
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的研究和发展三段是什么呢?
第一段是观课的阶段
第二段是议课的阶段
第三段是通过观课议课,得到了新的假设,老师形成了新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有了更好的教法,学生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最后得到新的效果。这是一种新经验的运用。这样就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自觉和成长。
我们的课堂就需要这样的观课评课,把评课的教学语言从“你的课”……转变为“我认为还可以这样教……”这样的议课方式从自我出发,每个人都从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课堂教研氛围会得到很大的转变,老师们不会在评课时感到紧张,这是一种对话的环境,是一种润泽的氛围,每个人都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就真正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月22日我再次聆听了陈大伟教授在新网师教育名家访谈:第一期进行《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以来,我已经是第三次聆听观课议课活动模式的讲座了,虽然我已经啃读了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这本书,今天再次翻到这本书的第七张和第八章——怎样有质量地观课和议课,仍然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
这部分内容是观课议课模式的最关键的核心要义。
那么怎样有质量的观课和议课呢?
一、怎样有质量的观课
(一)有质量的观察自己的课。
1.有质量的观察教学录像的步骤。
第一步拍摄并观察自己上常态课的录像。第二步整理课堂教学实录。第三步选取有讨论价值的片段。第四步发现教学的新的可能性。
2.借助黄、黑、绿三顶帽子,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发现课堂。
“黄帽”是肯定,它代表着一种乐观主义。“黑帽”是质疑和否定。“绿帽”是新的发现和选择。“绿帽”思维是“黄帽”思维和“黑帽”思维的延续,是对新思路的探寻和发现。具有破旧立新的创造性。三顶帽子的受益过程使我们对课堂教学保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这样的研究方式既可以用于集体观课议课,也可以用于缺乏他人支持时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3.克服弱点,超越一般。
要学会按照观课的模式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这是人性的弱点,是一般人的特点,要想有更好更快的专业成长,我们就需要自我施压克服弱点。只要教师努力观察自己的教学录像,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和创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用心观察其他教师的课。
观课议课的观是观察的简说。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观;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体验、感悟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察。
(三)借助他人的课反观、提升自己。
观课议课主张观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通过观察课堂教学学习教学。首先是自己学习,自己有所发展了,帮助他人才有基础和可能。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对我们的教研有价值,能够促进和实现教师成长的资源,来进行观察分析:
首先是观察学生。
观察学生是我们第一要做的,是给学生找优点。这应该成为观察学生的原则性要求。
其次是观察教师。
一是要思考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这个批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是要思考他。这样处理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最后是观察自己。
观察自己是指想清楚想清楚两件事:一是假如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处理和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处理。二是通过这件事我的收获是什么,我今后要注意什么。
通过这样三种观察,我们会有许多收获和成长。
昨天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学校年轻的郭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是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一次研讨活动。下课了,我赶紧从自己的课堂抽身,虽然拿着听课记录,但是,我的目的很明确,我想把这位年轻教师的课堂录制下来。因为自从学习了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知识,还没有机会亲自录制一节课,用观课议课的模式来进行实践验证身边的教育活动。以前的教学录像都过于陈旧,现在机会难得,我当然乐此不疲,今天我主要运用录课案例从阐述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观课。
上课伊始,郭老师老师的执教的是苏教版学校四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本次观课录课中我首先聚焦人的发展,关注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者——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和学生。
自从跟着胡新颖老师学习观课议课活动,啃读陈大伟老师的专业书籍,也有幸聆听了陈大伟老师的两次观课议课直播,对观课议课的模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今天当我带着观议课的意思,走进郭老师的课堂时,心情异常激动,因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可以实践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活动模式了。
郭老师的课堂非常有特色,一开始郭老师从复习旧知的方式,让学生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并说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导入新课。接着郭老师采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用练习的方式,自主探究,教师点拨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最后又设置了复习巩固的环节,让学生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课题新知。
在整个观课中,既有中层干部也有普通教师,同时学习数学教研组长下发了课堂评价表。而我则用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方式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质量地观课录课。而其他老师呢?有的老师关注郭老师的课堂师生互动方面,有的老师关注运算法则的总结与整理,还有的教师关注郭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
在观课录课中我关注的对象是学生。因为在以往三十年的观课中,我更多的关注的是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表象,今天换一种思维,肯定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第一次复习导入环节,我看到我身边的一男孩,大大方方让我录制他演算的过程,我的课题观察留痕丝毫没有引起他的关注。而作为同位的一个女孩,则表现出畏惧的样子,整个身子趴在笔算本上我赶紧远离孩子。于是我反思:女孩害怕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的课堂也会有这样现象么?于是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消除孩子在课堂教学中的胆怯的心理?
观课中我不但关注了学生,还关注了上课的老师。课堂上郭老师教态太自然大方,语言表达也很有个性,从师生互动上来看,学生很少举手。我不是去点评郭老师这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我是在想如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探寻教育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堂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观看中,在录制和观课过程中,我发现在整个课堂当中,学生多次到黑板前展示笔算的过程,郭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郭老师是想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学生的笔算和实践中,学习并巩固新知。我不禁想问郭老师,她是为什么这样设计?或者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我在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教学可能性?我还没有和她对话,但是我猜想如果换我来上这节课,我会采取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进行小组之间开展学习竞赛的办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法则,因为郭老师一件事工作了近10年的教师,所哟我想对这节课的设计师基于探寻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性。
而且在上台演算的学生有10名学生,那郭老师设计这10名学生上台演算的意义在哪里?作为教师,她设置这个环节是为了找出什么问题?
为了达到自己训练学生的目的,郭老师在指导黑板上演算的时候,同时关注班级其他的所有学生,用心辅导,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是我看到黑板前的学生演算已经结束的时候站在旁边守候,郭老师还在辅导台下的孩子好久,这种现象,让我想到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正确调控课堂教学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在观课中,我看到在复习巩固环节,郭老师在辅导黑板上台演算的一位同学时用心良苦,耗时很长,但最终学生还是出错。针对这种现象,我无法与郭老师对话,但是我想知道郭老师是基于什么目的在这样设计的?如果我来教,我会对于学生在黑板前比赛时出错误的同学,我可以面向全体共同点评,找出这位同学错误的原因,让班级学生找出错误,并让学生再次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运算法则,这样或许能让更多的孩子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这也是教学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同时我还关注到其他的听课老师。我觉得对于听课老师而言,执教者在课堂上上课的时候,作为听课老师要及时关注上课老师的动态。一直有了自己的看法,也不应该在课堂上小声议论,会大大影响上课老师的心态。
通过对今天观课议课的回顾,有了自己的一点点不成熟的看法。 只有深度卷入,才能真正在观课议课中成长。所以我只有不断地啃读理论,才能指导自己的实践,观课议课的学习真正发生。
虽然郭老师的听课活动结束我因为其他事物暂时没有机会参加他的评课议课活动环节,但是陈大伟教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如何有质量地议课的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慢慢反思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怎样有质量地议课
陈大伟教授认为,有质量地议课需要以学论教,需要关注教学实践的真理,具有境脉特征,需要关注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需要以对话的方式展开,需要发挥教育想象力。下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释:
(一)聚焦和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
陈大伟教授主张,观课时教师可以基于对自己负责对同事负责的态度,充分自由的观察和思考,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信息,尽可能充分的发现和研究。但观课结束后,教师就要马上思考,课堂上什么现象最具讨论价值讨论这个现象。
对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要聚焦意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出最有讨论价值的现象,筛查出想要讨论的课堂现象后,紧接着还要做好参与议课的准备,进一步思考授课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我怎样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步骤展开对话交流等问题。
所以议课一是要聚焦聚焦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二是要专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明确议课的重点不在于这一节课,而在于通过这一节课研究如何促进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观课议课与课例研究区别:
1.课例研究,聚焦的主要是教学内容讨论的问题是“这个知识点该如何教”,“这个内容该如何教。”而观课议课主要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讨论的问题是“以此为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学内容”,“以此为例,我们应该如何改善教学设计”。
2.课例研究主要就某一个教学内容,多人参与,多轮研究以求的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案,具有“多种求一”的磨课特点。观课议课强调通过对一个好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讨论,引发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促进教师的改变和发展。光哥一个是借助一个案例,一个现象,讨论教学的多种可能性,“一中求多”,奠定教师自主创造的基础。
(二)使用问句在价值澄清。
陈大伟教授认为,我们需要用问句促进教师思考,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在观课议课中多使用问句,是因为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只有一种”的谦逊态度。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
多用问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另外一句不是不关注结论。一个问题就会引起异常求索求索总会有收获,总会得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总会反思和修正一些旧的经验。多样性奠定了创造的可能性,我们要相信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中选择和创造。
观课议课,强调教育真理具有境脉特征,用在观课议课实践中就是要求观课议课的教师,要有权变意识。不同的参与对象有不同的需要,观课议课的教师,要努力关心别人的想法,既满足别人的需要,又要引导其承担,自己思考自己选择的责任。
(三)发挥想象力探讨新的教学可能。
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感觉,建议还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是否可以找到其他方法?”这需要我们发挥教育想象力。
(四)运用促进思考和对话的议课模型
在我们学习中构建了议课中学习者,大家或者围绕课堂上有讨论价值的故事(案例),或者借助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件讨论预先确定的观课议课主题,授课教师不再是焦点也不在被动承受批评。授课讲师不再是重视之地,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关注的是学习共同体。面对的课堂教学中的伟大事物,关注的是彼此的意见,大家共同参与讨论一起进步和发展。
建设这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继续要参与者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放弃自己,不再为为诺诺,消极接受;也需要参与者自信而不封闭,避免自我主义,避免高傲的巨人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参与者在对话的过程中,从各自固守的观点和看法中转身,关照彼此在大家的边缘地带相互遭遇,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呼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融入踏着用踏着的目光来反观自身,并从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改正错误,达成理解。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关系,倡导的是合作文化,探究文化和创新文化。
(五)议课的“三忌”
三忌具体现在:1.把自己当作专家。2.忌给别人挑毛病。3.忌不给对方留反驳的机会。
通过这次在观课录课中,通过观郭老师的课堂,借助他人的课反观自己,对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的学习,我再次接受了一种全新的观课议课方式,初步了解了观课议课和课例研究的不同,同时也初步了解了怎样高质量地观课阶段、议课阶段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这三段的的具体模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观课议课的实践中能不断学习,让观课议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