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贝尔》的恐怖,有着很强的温子仁风格,导演却并非温子仁。导演是《招魂》的摄影师——约翰·R·莱昂耐迪,温子仁只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
《安娜贝尔》也不是约翰·R·莱昂耐迪的导演处女作。1991年进入电影行业至今,他也导过几部口碑尚可的作品,比如《格斗之王2:大歼灭》(1997)、《蝴蝶效应2》(2006),都是续作。
有点蹭热度玩同人的感觉。
不过,由他担纲摄影师(Cinematographer)的作品,有不少是大制作。
约翰·R·莱昂耐迪的《安娜贝尔》,同样是一部续作。
它是温子仁电影《招魂》的派生品,说前传可能更准确一些,只是这部电影里的人物,跟《招魂》里面的人物没有一丁点关系,影片结尾一幕才接上《招魂》。
其实,摄影出身的约翰·R·莱昂耐迪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虽然导的都是续作,但市场反应和票房都还不错,完成度挺高的,有些地方也丝毫不逊于前作导演。
《安娜贝尔》里,我们能明显看出导演约翰·R·莱昂耐迪吸收了不少温子仁关于恐怖电影的叙事技巧,在很多场景的表现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拍摄经验,营造出的恐怖氛围不逊于温子仁。
当然,温子仁拍《潜伏》和《招魂》时也从约翰·R·莱昂耐迪这里学到不少。
影片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安娜贝尔是一只古董娃娃,很珍贵的那种,男主把她送给了有收集癖、还怀了孕的老婆,也就是女主。
邻居家的女儿安娜贝尔·希金斯和她男朋友是邪教组织成员,某个夜晚,在杀死父母后入侵了男主家,最终被制服,死后,恶灵被导入瓷娃娃安娜贝尔体内。
然后,男主一家开始遭遇一连串甩不掉的灵异事件。
温子仁说,真正的恐惧源于内心。在他的电影里,他总是让你做好被吓的准备,但是并不告诉你恐怖在几分几秒,那种持续的等待,是最最煎熬的。在视觉效果上,温子仁也做足了功夫,比如《招魂》里的“恶魔修女”,简直是梦魇般的存在。
摄影出身的约翰·R·莱昂耐迪在这方面可以说更进了一步。他反其道而行之,营造了一种“不在场”的恐怖。
“不在场”指的是导演暂时将视角从人的身上移开,以人的恐惧之物为视角,游离在人的视线之外。表面上看,切到的是一个空镜头,其实这种视角的切换影响很大:
观众的角色代入被强行中断,切换到恐惧之物的视角,就像突然坐在一台监控显示器面前,能清晰感知到危险的累积过程,情绪也跟着累积,随时都可能爆发。
这符合恐怖题材爱好者的观影心态。对于恐惧之物,我们总是又害怕又好奇。当我们恐惧某个东西,又不在现场时,总是禁不住去想它在做什么。
约翰·R·莱昂耐迪给了我们一个监控的视角。
比如下面几个场景:
还有如摄像头般的存在:
放完孩子出门,然后。。。门。。关住了。
这种监控视角,给了我们足够的信息去等待危险降临。
与温子仁不同,约翰·R·莱昂耐迪有意减少了视觉效果上的冲击。他似乎更加信奉“真正的恐惧源于内心”这句话,影片中不断去突出安娜贝尔那张一成不变却又阴森可怖的笑脸。
每一次脸面特写,都有着不同的信息。
约翰·R·莱昂耐迪还充分利用电梯这一幽闭空间,将女主跟观众推到了绝望边缘。
女主在新搬迁的公寓的底层仓库,直接遭遇了恶灵的攻击。在电梯间里,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电梯门上,只有门能将巨大的危险隔离在外面。
她进电梯,按了6楼,门关,靠在电梯间内侧,看了眼胳膊上的伤口。叮!门开!顺势走出去,到电梯门口发现还在这个楼层。
然后她快速地按左上角的6楼按键,门关,开始觉得不对劲。叮!门开!她用手电筒确认了一下,话克,还是这个楼层。
疯了疯了,女主疯狂地按左上角的楼层键,接着疯狂地按右下角的关门键。门关,头顶的灯闪了两下,熄了。叮!门开!绝望的女主又一次用手电筒确认周围安全,并锁定楼梯间的出口,然后快速向楼梯间跑去,楼外电闪雷鸣。
从进电梯到出电梯,整个过程持续了1分14秒。恐惧、紧张、慌乱的1分14秒,混合着逃生的欲望和绝望,持续地挤压着观众的心理防线。
感觉有那么一刻,我都忘了呼吸。
恶灵并非没有露面,在1:10:05处露了一次面,不过只露了半张脸。当然,半夜能吓醒我们的不是恶灵的真面目,还是安娜贝尔。
约翰·R·莱昂耐迪另辟蹊径,倒是与温子仁殊途同归。真正的恐惧源于内心,安娜贝尔的表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种表情。
不敢再截图了,实在太恐怖,放张导演约翰·R·莱昂耐迪的照片治愈一下。
其实《安娜贝尔2:诞生》今年8月份就已经在北美上映了,内地引进概率不大。而且,导演换了,换成了去年凭《关灯后》(恐怖悬疑题材,同样值得一看)一炮走红的瑞典籍导演大卫·F·桑德伯格。
除了《安娜贝尔》系列,《招魂2》的衍生电影《修女》也北美定档在明年7月13日,《招魂3》和《驼背人》也正在陆续开发中。
可以说,温子仁的“招魂宇宙”慢慢建起来了呢。
吾等恐怖片爱好者的福音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