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目标管理觉得好厉害,学了之后自己没变化!
看到干货方法论时,都有方法了总可以改变了吧!并没有
学了这么久成长,才发现个人发展的三驾马车,目标、方法、现状!缺一不可,互为补充才有机会改变自己。
Q1,下了抽嘴巴的真决心,还是没能持续的改变
去年6月份,我感觉自己颓废很久了。想做出改变,不想在这么碌碌无为下去。痛恨自己懒惰,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为了激励自己好看了很多,名人传记成功学简直鸡血慢慢。当晚我就写出了一篇,改变计划行动项目。我早上要早起跑步,中午看书,下班学习各种计划。第一天,很顺利全部都完成了,很兴奋。第二天,马马虎虎完成自己不是很满意。第三天,因为不可控因素,好几个计划都被搁置了。第四,我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做的价值是什么?
做这些真的能帮助改变吗?每一天完成这些计划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开始产生自我怀疑,到最后彻底陷入寻找人生意义这个课题里。改变行动什么的,早就抛到脑后了。每各4个月复发上面过程一次,打鸡血三天动力衰减,最后否定自己改变到放弃。
我明明真的想改变自己,定下不让自己继续颓废下去的目标。下了想抽嘴巴的真决心,为什么我还是没能持续的行动呢?
Q2,这样的改变为什么难以持久?创造性动力才能帮助自己
有一本书《最小阻力之路》,有一段时间我反复的看。里面讲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我很大的启发。里面区分了,创造型动力VS解决型动力。
我上面就是陷入了解决思路里面,因为我的动力不是为了为了完成某个东西。而是焦虑给我带来的动力,焦虑这个东西并不是实体存在。
比如说:我的动力如果是写一本书,我能看到这个书给我带来的确定目标,而不是只烦恼每天日更带来的烦恼。一个是为了缓解不写作的烦恼,另一个是真正想做到完成的目标动力。
这个区别是很明显的,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思考过程。解决是被动的,而创造性是主动的。
看着没什么,对我们人的行动有很大的影响。上面的焦虑是自己啥都没做,去做那些计划也是为了缓解焦虑去做的。自己如果行动了,这个焦虑感就会减少。没焦虑了我还行动干嘛?停止之后我又会焦虑,为了缓解反复去行动。
这为什么我们反复开始和放弃之间来回折腾的原因。
创造性的动力,是真的想做出一件事。一个是不情愿的行动,一个是自己主动乐意的行动,结果自然也不同。
Q3,既然是这样,要怎么才能不这样折腾呢?
我们会看到一些影视剧,里面有的人物就是为了复仇而活。不断的用仇恨来刺激自己,以此来获得行动力。头悬樑、锥刺股,用仇恨带来动力。只要仇人还在,他就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仇人不在了,他的价值也不存在了。
为仇恨而生存,依托于此的动力来源。我们个人也有这个问题,经常对自己说“在不改变就完蛋了”。这里有一个怪圈,动力如果依赖于问题。那随着问题解决,动力就逐渐的减少。为了维持动力,只能不断的加深对问题和自责。
最终问题一直都会存在,这样的结果肯定不能持久。
解决的思路就是创造性动力,给自己找到一个主动去做的目标。拖延症每个人都有,能休息谁愿意去忙。而创造性的动力,就是自己为了完成目标。愿意付出行动,这个动力超过了拖延症的影响。
我写文章一直有拖延症,能下午写就不上午写,能晚上绝不白天。现在还是有,只是在有些地方好了很多。因为我真的感觉写作对我很重要,必须要完成出一篇文章。
这个过程很紧张,不过和以前烦恼,怎么不拖延相比。现在简直好办多了,坐在那里拼命想如何不拖延。找到多少方法都没有用,但是如果只想写完一篇文章就简单多了。只要想题材、找素材、思考框架内容就可以了。
这个就是我们持续行动力,是你真的想做出一个东西出来。心思都用在如果做到,怎么才能做到。因为关心你的目标,自己对做出来有很大期望。这个期望就是,你行动力真正的源泉。
想要完成的这个动力,会一直引诱着你去持续完成。这样的动力就不会隔几天放弃一次了,因为我们是想主动的去实现自己心理所想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被动为了完成任务而行动,是把自己所想实现的过程。
Q4,创造性的动力让你带着目标去行动
创作性动力有两个部分:第一是自己主动想要做出一件事,第二是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需要。
我们都有自己想完成的事,但是生活所迫没办法去做怎么办?
创作性动力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它是可以帮我们更加清晰的去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比如:两个人都去砖厂搬砖,一个是为了攒钱去做生意,一个是不知道自己赚钱去干嘛;这两个心态带来的工作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明显准备攒钱做生意的做事更加有效率,而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被动搬砖的就很痛苦。
这里还埋藏这一个大问题,就是创造性的人是想着要做生意,因为没钱需要去搬砖赚钱。而解决型的人,喜欢这样思考,我连钱都没有这么去做生意。压根就不可能,于是就放弃了。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