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1.4: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考异】
程树德《论语集释》:论语古本、皇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交”下有“言”字,高麗集解本作“言而不信乎”。
【释文】
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孔子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本章为曾子语录,论省身慎行之事。
“三省”有两解:一是三次省察;一是省察三事。依前解,三次即多次。古人简策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且以数记言,易诵易记,故古人于屡、多、久之数,皆以三言,此口授耳受心记之古法。依后解,所省则为下列三事:与人谋事、与友交言、传业于人。
“传不习”之“传”字亦有两解:一是师传之于己;一是己传之于人。前者系朱子集注所解,但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即传业于人。此三事皆及人之事,施于人而言。依后者解为是。
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己。省兼内外,内不欺于心,外不谬于事,皆当省诸身。就外而言三事,但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亦是不忠不信也。故就内而言只有忠信。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居心行事,诚伪虚实,均惟反己省察始知,故又实为一事。
曾参尝曰:“吾每日省察已身事三:为人谋事而有无不尽忠心乎?与友交言而有无不诚信乎?传业于人而有无不先习于己乎?”
【发明】
上述仅是对本章文本字面上的理解,但所蕴含的深义远远没有被诠释出来。本章实际上形塑了历史以及现实中每个中国人的意识结构,传达出儒家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定义。
曾子在此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即“吾省吾身”。这就是前面释文时所说本章就外而言说三事,实则即为一事,这个一事即吾省吾身。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一个神谕即“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其哲学出发点。之后西方世界一直在追问“我是谁”的问题,并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定义人、理解人。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把“我是谁”的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希望什么”,也就是说从“实然、应然、信仰”即“真、善、美”三个维度认识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曾子的“吾省吾身”应在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康德的“我是谁”这个意义上予以恰当理解。
“吾省吾身”,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意义,一是挺立起一个“吾”,一个能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主体之吾,彰显出吾之主体精神;二是区分出一个“吾身”,即作为客体的吾身,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语言来说即是“我建立非我”;三是两者通过一个“省”达到统一,即作为主体之吾观照、反思作为客体的吾身,进而返回其自身,在反思中体认自身的存在及其意义。吾即是在“吾省吾身”过程中得以实现出来,成为一个现实的吾。
曾子“吾省吾身”是通过三个维度进行反思,与人谋、与友交、传业于人,这三者均是及于他者,故曾子首先即是在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中定义人、理解人。与人谋之人系在己上者,传业于人之人系在己下者,与友交之人系与己同位者,故这三者涵盖了吾之他者的全部。其次,与人谋要尽己之心即忠,与友交要言有准实即信,传业于人要先习于己,这即是忠也是信。忠信,是从自然亲爱之孝弟,推爱及物而来,均是应然之事。故曾子切中的是康德所说的“我应该做什么”即善这个维度,是在人与他者伦理关系中来理解和定义人的存在。
故曾子的“吾省吾身”所实现出来的是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实践意义上的吾。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影响着后世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意义的价值取向,是深埋在每个人意识深处的意识结构,对当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汉学注释】
集解注: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案:得无即是否之意)
皇疏:省,视也。言我生平戒愼,毎一日之中,三过自视察我身有过失否也。忠,中心也。言爲他人图谋事,当尽我中心也。朋友交会本主在于信。岂可与人交而不为信乎。凡有所传述,皆必先习,后乃可传。岂可不经先习,而妄传之乎。
邢疏:此章论曾子省身慎行之事。曾参尝曰:“吾每日三自省察已身:为人谋事而得无不尽忠心乎?与朋友结交而得无不诚信乎?凡所传授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
【宋学注释】
集注: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集注引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
集注引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
【他论他释】
陈天祥《四书辨疑》:忠当以心言,信当以言论,心无私隐之谓忠,言有准实之谓信,此乃忠信之别也。
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爲人、交友俱爲及人之事,故传不习乎,当作传业与人。传业与人而不习于己,则不习而传,岂不误人?盖此三事乃及人之事,常情所易忽,故曾子于此三事日省吾身,恐以爲不切己而有所不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