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新疆不产茶,因此对茶很陌生。二十六岁时那次长途颠簸,散发着清香泛着琥珀色的茶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秋收完后,村子里的人纷纷外出捡棉花,我也坐上了大客车,成为浩浩荡荡拾花大军中一员。日落西山到达雇主家时,长途颠簸加上受了凉,我头疼欲裂,胃里翻江倒海。拾花工们陆续回家吃晚饭,她们顶着花花绿绿的头巾,腰里系着拾花布兜,皴裂的双手缠满医用胶带,看的我更加心堵。
什么也吃不下,同来的婶子心焦地看着我,嘴里念叨,这娃活还没开始干就病倒了。那些拾花工们虽然素不相识,却也过来热心的安慰,心里很暖。这时,雇主在案板上特大号铝盆里捏开了几块砖茶,倒入滚烫的开水,铝盆里的茶水由浅黄渐成金黄,特有的清香随着满屋子热气氤氲。
茶香提起了我的精气神,拿起案板上的蓝瓷边碗,颤抖着手盛了满满一碗,喝下几口后,胃里舒服了不少,喝下一大碗后,呕吐感和头痛减轻了。我接连喝了五碗砖茶,浑身是汗,砖茶苦而弥香却让自己神清气爽,身体也从滞重变得轻盈。雇主和婶子看呆了,这娃喝的茶水都去哪里了。
第二天一早,我同大家下地了,干活又恢复了生龙活虎的状态。在我们大西北地区,“砖茶”又名“青砖茶”,与奶、肉并列,长期饮用砖茶,能够帮助消化,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保健和病理的预防作用,尤其在农牧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我自此领教了“砖茶”的妙处。
后来奔波于不同的地方,仍在空闲时间泡上一杯砖茶,趴在案板上或者简易床铺上,内心的暗流在奔涌,我用文字来描述这些辗转岁月。茶的清香与书墨的幽香笼罩着周身,此时,我觉着奔波的日子有了盼头,小小的梦想有了寄托之处,我对茶的感情日益深厚起来。
文字是我开拓精神生活的犁锄,从报纸上数年偶见的豆腐块,到报社编辑终于给予人物专访的机会,专访的人物都是行业内精英,我激动的夜不能寐。
初春,两三场雨水过后,花花草草都醒来似的,一日日舒展起来。如约去采访一位书法老师。
老师言谈举止不俗,室内藏书之多足以让我惊奇,书案上墨迹点点,是挥毫泼墨间留下的痕迹。老师邀请坐下喝茶同聊,茶台上茶洗、公道杯、茶则、茶宠、茶碗、各种蓄茶罐等,色泽古朴,纹饰厚重。
一套浅绿小茶碗内外细细裂纹,手触之却光滑圆润,带来匪夷所思的视觉冲击。茶宠安享各种茶水浇浸,布满特有的茶锈。我们好奇于老师茶台上种种物件,细细观赏。
老师的爱人出差至杭州,专程去杭州狮峰山买回一斤上好龙井,有幸品尝。老师端坐在茶台前,屏声静气煮水。用银匙取少许龙井,待水温合适注入杯中,冲泡之际便可看到,茶如数位婀娜少女旋转舞动,缓缓张开了裙。清爽豆香味扑鼻而来,茶汤青中透着若隐若现的黄,一种爽、润、清之味贯穿整个呼吸道。轻轻啜一口,绵绵悠长的豆香味在口中飘来荡去,回味无穷,我明白了吃茶的感觉。
老师文采斐然却内敛谦和,优雅的生活品质令我眼界更开,唯有庆幸通过采访得以认识。
临走老师送书,嘱咐我闲暇之时可以学习中国茶文化。回家仔细看完数本《茶席》、《茶杯》、《茶道美学》、《茶文化与茶艺》等等,感慨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茶亦有道,不同人有不同的参悟。
人生境遇薄凉之时,热茶给予我心灵的抚慰。文字无法流畅表达鲜活的思想时,我焦躁困惑,泡一杯茶,又可静下心来坚持。年轻时的那碗砖茶,今日的狮峰山龙井茶,在茶的浮与沉之间,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色彩和人生的真味。
现在,喝茶成为我每天的生活内容。工作了一天,晚饭走完五公里回到家。桌上玻璃杯洗的晶莹剔透,打开胖胖的白瓷茶罐,金骏眉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豪,取少许放入杯中,注入开水,淡而甜的蜜香徐徐展开,入口甘爽,温热驱走了一身的寒意。
金骏眉全程都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每五百克金骏眉需要数万颗的茶叶鲜芽尖,采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原生态小种新鲜茶芽,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萎调、摇青、发酵、揉捻等加工步骤而得以完成。金骏眉是难得的茶中珍品。
今天握在手里的日子,和金骏眉的制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唯有珍惜这来之不易轻啜慢饮的从容时刻。窗上花儿竞相开放,枚红色的花瓣儿重重叠叠,花朵儿密密匝匝,合着杯中的金骏眉香,让人酽酽地不饮而醉。
作家三毛说“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似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第一道茶,代表人生的苦境。万事成于难,我们坚守才会化蛹成蝶。第二道茶,其味苦中带香甜。历经岁月沧桑的浸润,人到而立之年,终有所获。第三道茶,其味淡而有味,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杯清茶,道出了自己的三味人生。
唯有感恩,浑然不觉中,茶文化的精髓润物无声的滋养了我这普通的生命。待该走的走过,能熬得熬过,生命底色里,增添了韧,添了柔,平和下来的生命终于稳健到不易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