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书中第一章提到“心智”这个概念。想起以前古典老师也同样谈到这个重要概念。
书中提到,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年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等不一样,心智模式也就通常不一样。心智模式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并有效指导我们的行为。
既然心智模式是基于我们个人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大脑中形成的认识世界的习惯,那这个心智模式就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勤能补拙”,学生时代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也一直践行这句话,但是现在想来也未必完全正确,这句话是有边界的。
勤奋是可以弥补一些天生的笨拙,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弥补某些方面先天的不足,但是,如果思考的方式不正确、方法不对,即使再勤奋,也只能“南辕北辙”。
比如,“寒门出贵子”,在我小学、初中时代我对这句话也是深信无疑的,身边这样的正面案例也非常多。
现在看来,很多寒门出生的父母,极力想在下一代身上给孩子予以弥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物质生活上都不加节制的任意“纵容”孩子,导致一部分孩子懒惰、不求上进;而现在很多物质优越的家庭,父母的教育程度非常高,修养好,视野开阔,思维超前,从小给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与国外越来越接近,独立、勤奋、拼搏向上......
刚开始工作的几年内,我心中一直坚信的观点是“不能丢掉大学所学的专业”,否则感觉大学好像是白读了,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四年的寒窗苦读。
虽然我不是非常喜欢大学所读专业,我仍花了几年的时间在这个专业“坚守”,不论公司的形势如何变化,世界及行业的趋势如何改变,我都咬牙不放松。结果也证明,我可能真的不适合做本专业的专业技术,也始终没有做出令我自己满意的成绩。
后来我学习到了很多思维模型,意识到工作是要找自己适合的,自己内心喜欢的,于是从个方面开始积极认真地准备,也终于实现了职场转型。
如果我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或许我还会的一直坚守原来的职业,也有可能终老不换,现在想来还是很后怕的,我庆幸自己勇敢地走出了转型的这一步。
其实,我内心还有很多一些固有、陈旧、错误的心智模式,有的自己还没觉察到,有的即使觉察到了一时也很难纠正过来,只能靠自己的慢慢的觉悟与践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