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厚朴》,我突然想起了我当年的中学时代的那些老师,似乎有理想又没有理想地生活着。那些让我记忆犹新的,敬佩的,厌恶的点滴却感觉写不出来,其实是还不够深刻。
从前我一直以为我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事或者不会讲故事的人,仰望那些随时有东西可讲可说,而且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和他的故事。后来我发现,自己有很多故事和感受,我一直在感受着自己的生活,细微的东西愈发地膨胀让我看见。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看到别人的脸色去委婉说话,听话做事,解释辨别。似乎是面具,又似乎是和另一个自己在世间同行。
我也会像厚朴一样,喜欢"自由"和"突出",我觉得个性化让人有存在感和归属感。我也喜欢做着别人都不去做的事情,想着高大上的幻想,然后幻起幻落。但我终究还是有脚踏实地地好好上学,只是并没有如同崇达的务实。
我大学的舍友曾经在一次谈话的时候跟我说,她总觉得我一次一次尝试新的东西是好事,但是没有一个事情一直在坚持,这样不是她想要的。说真的,她这么一说,我也有反思过,不过我却大概又不同意她口中的坚持或者是一份长期的家教,或者长期的一份暑假工之类的,这对于我来说,我并不觉得这可以让我收获更多的东西,反而更多的声音包括我自己一直确信,我做的尝试是大家都在信任的,都希望追求的,都觉得青春的时候可以尝试的,并不是闹着玩。而我后来也想清楚,或者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坚持"便是我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奋斗,只是我做的事情有分叉,但始终殊途同归,一直是我梦想的方向和目标。
有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我很想去做很多的事情,但是觉得不太可能,但是现实中它却在那个阶段就发生着,或者是每个当下的努力的叠加使得我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又或者自己变得越来越成熟,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所以不怕想象。
我从小就爱想象,这样可以喂饱我心中的欲望的恶狼,它能给我舒适区,让我摆脱烦恼,让我更有信心。但是我发现,想象太多太好,现实中不务实始终不能成功,然后让你一次一次地失落。
我后来不再用那么超乎我自己能力范围意外的那些假象来给我增添力量,我会把他们变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去实现。
在自己任性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我自己还没有那么多的勇气去周旋周边。就好像我在校运会的期间跑去广西做支教,弄得辅导员气得直跳,那时我还在申请一些荣誉表彰,但是显然不请假还做这么"高风险"的事情让这个老师觉得我很不应该,然后她气得乱了情绪,一个性情温和的辅导员打电话给我的时候也急坏了,说我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给那个辅导员好好说。我显然一听到这样的事情心里就会乱,因为我不怕没有荣誉申请的事情,我也不怕老师怎么看我呀,其实我是害怕这样在系统里的老师会打电话找我父母说事呀,作为学生,我最害怕的莫过于一个大学老师跟一个学生家里农村还在干活的家长说起这些"天大的事情"!越想越觉得可怕。弄得我支教的心情也没有,后来回来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去道歉或者回应。只知道当初我拜托我的同学去提交我的一些申请荣誉的资料的时候,被那老师狠狠地"远骂"了一顿。
不过说真的,我也体谅老师担心学生的安慰,付不起这个责任。想想我还是觉得很对不起。只是我不太想面对这个事情,因为,我从来不习惯跟老师办公室里的人打交道。只有和我聊学习,聊课题,聊我喜欢做的事情的老师才会主动走得很近,甚至把心底的想法都会告诉他们,这是良师益友,我们互相平等的美好的老师与学生相处的状态。那样舒服,那样美好~
我也会和崇达文中说的那样,找一个特别安全又稳妥的另一半,然后显得一切那么的顺利,但是我也终究拒绝,连开始都不用开始。因为那不是我想要的。即便那真的是个好人。
我看到过很多的朋友的爱情有很多种,有为物质的,有为精神的,有很踏实的,种种都在我眼睛里看着,没有更多的评价,每个人自己舒服就好,混的始终要还,真诚的也不一定始终不渝。
而我,实在不想提我所遇到的那些不是爱情的爱情故事。
一个人不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需要找到与现实妥帖的生活方式,这样才不至于与真实的世界格格不入,到后来,自己疯掉~
《海是藏不住的》
《皮囊》这本书快要读完,不舍得,我还是想要读它,因为太多的感触,也牵引我去怀念和回应某些东西。
这一小节很短,却让我觉得明亮和安静,我甚至是用疲惫的声音去读完的,我知道在脑袋很累的时候依然想要看书,是我希望补充点氧气,不然会让我更加的麻木。
我小的时候,父母不让我接触农活,只是帮忙一些简单的家务,当村里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在娇纵我和我弟的时候,我妈总是觉得没有关系,我这才发现,像崇达写的那样,不希望我们重走他们的那样的生活。
我家很奇怪,向前走是大马路,通往中学学校和镇政府,电信什么的。往给你走,是鱼塘,树林,稻谷,瓜地~所以我的整个人生都将是在城市化进程和乡村依旧的夹心里纠结着,我知道农村里的许多常识和八卦,我也知道镇上的新奇和热闹,还因为喜欢抱着电视机看,对很多事情都知道不少,只是都只知皮毛,略知一二。
我家去海,也不远,但我很少去,就在家门口,我也没有去,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心情愉悦,幸福的平静。
我在想,我似乎不要经常来看它,要保持距离,那样我才会对它留恋。
我高中开始在外读书生活,离开家之后,越来越觉得对家乡有怀念之情。
而我对外界的了解越多,就越想逃离原本的小村子,欲望不停地起伏,有时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对待。然后大学学的是社会组织的东西,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世界,也重新让我看到我生活的那个家乡和村子,让我觉得难以拜托。又或者,人越长大就越想着有本质的东西垫在心底,以至于不被迷惑。
海是欲望,藏不住,但是需要用新的目光去看待。
《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
我开始读《皮囊》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本能够和我产生共鸣的书,原因也大概在这小节里找到。因为我们都是来自小镇,他是泉州,还拿了湛江作为对比,我刚好是在湛江隔壁的阳江,生活习俗和经历,大概有些许多类似,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也有着雷同。也是因为我们在小镇上的不断吸收,以至于变得像崇达说的那样"浑厚"。
我们因为地方小,也不经常出去,所以也很少搭车,所以我从小就晕车,状态十分可怕!如果我妈跟我说后天去外婆家,那么,我会恶心个3天,然后再最终上车启程的时候吐出来。
后来长期在外婆那边读高中,便往回多了,也就把我以为是终身"患疾"的晕车给治好了,甚至我现在打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也不怕了。
曾经我和家人也羡慕电视里的生活,觉得特有意思,但是,一直想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那时候听说别人家的亲戚是广州的都觉得气派!说什么去珠海玩,去香港澳门的,让人憧憬!那时候对这些完全没有概念,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的生物。
只是现在的我还是没有看到太多的东西,我也会期待下一个旅程,让人生变得更加丰满。
"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条根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这段话实在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因为我便是这种生活轨迹里攀爬的人,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发力。我甚至越来越理解我当年为什么那么不爱看书的原因,因为没有那种习惯,家里没有几本书,我也没有追动画片的习惯,我甚至不知道老夫子是什么,因为我不像弟弟那样爱看,我更多是在冥思苦想,对着月亮,对着星星问我到底是是谁,怎么会这么无聊~然后又回到现实中去玩耍,什么都可以玩,玩得尽兴了又想。
或者又是因为学社会组织的关系,或者是我后来学到社会学之后,越来越关注社区,关注人,我才开始慢慢觉得,我越来越相信一切都自有逻辑,也需要创造和改变,所以我会更加关注家乡的事情。
我其实有想法为家乡做点什么,只是觉得现在自己没有什么能力。而且在外生活比在村里娇纵了许多,很多东西发觉村里的东西或者镇上的东西变得野蛮,自己也不必要让别人觉得我"自命清高",还是朴实一点,以为这里确实还没有到可以理解外面世界的程度,就算这里很多人都是大老板,都出去再回来的人,但是虽然他们口中说着的是新的世界,活着却依然是自己内心的旧世界。
《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这篇文章读着会想要哭泣!因为我也需要回答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我经常会情绪周期闹一次一样,应该算得上心理的感冒。当我不能回答我自己那一堆类似哲学的话题的时候,我整个人都不好过,甚至觉得自己很混乱,不堪一击的脆弱。我恐惧,这种状态。
我也曾经像书上所说,我只是在用某个事情来掩饰或者逃避自己不想要回答的问题。
当我们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我也会采用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力而且市侩的逻辑——怎么能尽快挣钱以及怎么能尽量成名,用好听的词汇就是所谓的"梦想"和"责任"。
经常地忘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是什么,享受什么,忘记怎么和自己相处,怎么和朋友,家人相处。
后来的我才会慢慢地把很多东西的关注点落在如何唯一一个家庭和谐相处上,因为我需要关注我爱的人。
在大学大一的时候,我总感觉我比较情绪化特别严重的高峰期,不怎么说话,整个人特别的压抑,活得很不轻松,也不知道为什么,最终因为一个朋友说说总是不和她分享我的故事而最终崩溃我的堤坝。我哭着走了出去,找到一个大学可以天说地的朋友,大哭了一场。
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是我的哭泣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和她分享我的喜怒哀乐,而她却觉得自己在我心中需要多少位置,我没有道理跟一个我不愿意告诉你一切的人说我的事情,况且我们的价值观从来不一样的情况下。但是其实那段时间刚好是我遇到太多事情的时候,一切让我觉得恐慌,不知道怎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觉得沟通是一个天大的学问!但是我始终在别人的面前做为一个热情的人,一个冷静的淡定的人。
那一刻,或者是我无法调整过来内心和现实的过渡。
现在慢慢要出来工作才明白,越来越多的沟通需要做,越来越多的包容被学校取回,越来越多的繁杂簇拥而来,而经历让我更好地去回应自己的情绪,在后来慢慢独立之后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学会面对自己!
或者,就是在学会在人潮中奔赴一次旅行,一次支教,一次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安慰自己,忘记那些途中琐碎的难过和不好,留下来的就是美好的回忆。
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想将就,那就好好回应自己那些不敢面对,但是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回家》
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孩,家人还没有让我独立成为大人要承担家里的某些责任的意思。
可是我却害怕成为大人,也希望成为大人。这样,才更好地保护父母。
我害怕家人老去,我真的害怕,以至于我读文章的时候很想哭。
家和周围的一切滋润了我,我便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点我是绝对的同意!
这文章我没有太多的感悟,更多的,是家的概念太大,太多故事,说起来的,都是时光。
《火车伊要开往叨位》崇达是成熟了才不想要走了,想要挽留那年匆匆~而我,还在他当年奋斗的那个时光。
《后记》让我更加认为我是崇达的好读者,因为我能够在书上的文章体会到他所说的那些"看见"和"珍惜"和"拓展",我也能够理解,积淀的最终成果先从自己最深刻的认识开始表达,不断的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才能更好地放下和重新接纳,要不断地思考和怀念,展望,才能够让自己把碎片整理归为眷恋。写着写着也回答了很多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写着写着又有更多的问题。
我们要在乎身边的人,因为我们所见,因为我们所感悟,才捏成了今天的自己。人活在世界上,还为了多"看见"。
但是,《后记》后面留了一段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马赛尔.普鲁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