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题目:

宋史·萧燧传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客观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翻译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 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案:

D【解析】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C

A 【解析】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1)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下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士及第。授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一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原因,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怨恨他。过后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一名到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孝宗初年,授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流觐见,议论说“应当按官职选择人才,不应当因人选择官位。”皇上高兴,作《用人论》赏赐大臣。淳熙二年,进为起居郎。在此之前,察官有了空缺,朝廷上人们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拚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因为有所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又商议进攻,皇上拿这问萧燧,回答说:“现在贤德和不贤混杂,风俗人情凉薄虚浮,兵力不强,资财不多,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大治。如果凭藉小康,萌生骄敌之心,不是臣能知道的。”皇上说:“是忠言啊。”于是劝皇上端正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俸禄,不可以授予职权。皇上都欣然接受。出朝为严州知州。严州地窄财缺,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满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积蓄到了十五万,用这些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皇上正在吝惜职名,没有功劳的不授给,下韶因萧燧治理地方有成绩,授为敷文阁待制,移为婺州知州。父老拦路,几乎无法成行,送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数计算。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费力而达到治理。年成遇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拨糓米到严州,萧燧说:“东路西路不是一路,不应当给,但怎麽忍心对于以前治理过的地方不管?”为此到朝廷请求,打开太仓的米赈济他们。八年,召回朝,进言:“江、浙连年水早灾,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不要只是督责逼迫。”十年,上奏谈论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病。事情很多都施行了。庆典时的施恩,丁钱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题目:

宋史郭浩传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客观题: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适与吴璘往,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翻译题: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参考答案:

A【解析】冒:不顾、顶着

A【解析】①②③为奋勇抗击金人,④为战果,⑤为平乱,⑥为战果。

C【解析】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解析】“盗:侵占”,古今异义“ 设备:设置守备”;

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解析】“辑:安抚”,“ 规置:所作所为”,“以:把”。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父亲曾任三班奉职.徽宗时,郭浩充任环庆路第五将部将,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充任渭州兵马都监。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茸平寨,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纔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积功升任忠州刺史。钦宗即位,郭浩进升为安州团练使。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种师中为河东制置使,徵用郭浩跟随自己。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纸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不杀,让他们返回,说:  “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去。升任本路兵马钤辖、知泾州、代理主管鄘延路经略安抚使。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敷以万计。升任邻州观察使,调任知兴元府。飢民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调任知利州。金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吩大败金军。升任彰武军承宣使。吴蚧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舆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吩舆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VI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闢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纸有郭浩把积馀的十万矫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金人归还了河南的土地,朝廷任命郭浩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充任陕西宣谕使、知金州。楼炤巡视关中,召用郭浩为枢密院都统制、    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返回镇守,赏赐御府金器、绣鞍,并且授予一于文官资格,赐田五十顷。郭浩辞谢说:“我父子都是由军人起家,不敢忘本,希望退还文官。”皇上称许他的想法,另外授与一子阀职。逭年,分利州为东、西两路,任命郭浩为金、房、开、达四州经略安抚使兼知金州、枢密院都统制,驻屯金州,仍建置帅府。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追赠检校少师,谧号恭毅。淳熙元年,朝廷恩赐在金州为他立庙。

题目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注】①稇(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客观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母病                 笃:严重。

B.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巡察                委:委派

D.咸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遂发愤卒;木欣欣向荣

B.填淤舟楫不通;于其身也,耻师焉

C. 因潜请布政辰公;月出乐山之上

D.既方伯所知;秦王赵王击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翻译题:

7.把原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参考答案:

D【解析】推测许曾裕应当为朝廷重用。度:推测。

A【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第一个“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C项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B【解析】“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奸诈狡黠的几个人,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

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解析】 以为:认为。因:于是。以:来。

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解析】虽然:即使这样。以:把。施设:施政。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

参考译文: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许君讳名曾裕,表字仑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许君年少时便有超绝的大志向。他刚满六岁那年,母亲病重,就知道长跪在祖庙祭坛前,连续十几天为母亲祷告祈福,未见丝毫倦意。等到长大后,他便跟随私塾先生接受学习,聪明智慧超出了同龄人,对于书籍无所不读。然后,他的父亲因为正直诚信被同族人所怨愤,惹上了官司,(冤屈)十多年都得不到申述,最终满怀愤懑地死去。许君对于此事始终不能释怀,多次向官府控诉,又过去了十几年,公理才开始得到了伸张。然而许君的精力和雄心都因这件事而消失了一大半了。没有任何收获啊,他于是花费了一些财物候补官职,谋得松江水利船政通判一职。松江地处海滨,过去专门添置有用于巡海的船,这种船叫乌船。从前的通判监督修理,官府上下几乎都从中谋取暴利。修出来的那些船却一遇到大风立马就会损坏。许君独自一人亲自检验调试,乌船的毛病才得以根除。在这之前,很远的商人都挑着货物到松江来贩卖。松江那些奸诈的商民强取他们的货物,却违背货物本身的价值不给予支付。许君到了之后,惩处了其中的几个最狡猾奸诈的人,那些挑着货物贩卖的人都此都感激涕零。松江的河道细小狭长,很容易导致填塞淤积。一旦河道填塞淤积,那来往的船只便不能通航,老百姓的田地也就没有办法得到灌溉。所以,在冬天河水枯竭之时,当地征用疏浚河道的民工,这项费用都是从民间收取的,累积下来有上万。官府马虎地去兴修筑造,但超过了其应该的耗费有许多。唯独,许君认为让一个人去谋取更多的私利是有限度的,而占取了老百姓的许多血汗,内心无法忍受。于是,他亲自丈量河道的纵深和宽度,命令工匠们在尺寸上不得有丝毫差距。百姓为此都称道欢呼,认为这是几十年来都从未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道旁边立了一块碑,用来记录这件事。沿海失业的百姓有许多通过出海来获取利益,这种现象久禁不止。许君奉命对此进行督察,那些装载私贩的货物超过口粮的海船竟有一百多艘。许君想到都是一些贫苦之人而非大奸大恶之人,只是因为无知贪图利润而招致犯法。他觉得一定要加以详细禀报,虽然自己有捕获犯人的名誉,但是人一旦处死就不可能复生。于是,他悄悄地拜见布政使辰公,请求他能宽恕赦免他们。辰公深知许君是发自内心地体恤百姓,对此深为赞赏。(后来)上级准备讨论把许君调任其他地方,但他因此在这一年生了病,六月十八日这一天在他松江的官舍中死去,享年五十八岁。当初许君年轻时,胸怀壮志背负雄心,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那些和许君相知的士大夫们,都估计许君将来必定会被朝廷重用。然而他却遭受家庭诸多变故,不能实现他的抱负。等到他当官时,拿着俸禄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只是在老百姓中间奔走烦闷。既然被士大夫所了解,差不多就有能够施展抱负的地方了,却不曾想最终死去。难道这确实是命数?即使这样,把许君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君难道比他们欠缺吗?哎,真得很可悲啊!

题目:

游龙鸣山记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扰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知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早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 ,发言为诗,皆有可现,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注】 ① 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客观题:

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杳无穷极.杳:深远

B .修篁干霄.干:冲

C .延坐后堂.延:延请

D .履苍莽中.履:鞋子

3 .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 分)① 春霁既久,风日暄丽;② 峭壁对立,状若华表;③ 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④ 其北有“甘露室”;⑤ 气象空旷,攒峰玉立;⑥ 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 . ①④⑤

B . ①③⑥ 

C . ②③⑤ 

D . ②④⑥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 . 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 . 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 . 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翻译题:

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 l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 2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参考答案:

D【解析】 “履”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非名词“鞋子” 。

C 【解析】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

B 【解析】B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

(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解析】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庖”为“厨房”的意思。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题目:

论语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雍也》)②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姿下》)

理解题:

在孔子、孟子着来,怎样的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如何才能成为君子?情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 6 分)。

参考答案: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②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题目:

文宪集·李疑传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客观题: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

B.景淳竟死竟:居然

C.  反赆以货,遗归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多:称赞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人莫我;吾宁之而受祸

B 独好周人急;其行最著

C 恐他人得;倘育而风露所感

D  妻卧草中号;何为报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仗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 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 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断句题: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必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知者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参考答案:

B【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D【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D【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C【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题目:

清史稿·陶澍传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客观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澍就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 豁:免除

C.将以次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行之 卒:最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出川东道;结婚姻

B.于是三十余年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淮水经,劝民修堤束水

D. 澍毅然身任;于是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翻译题: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参考答案:

C【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举,兴起,发动。

A【解析】A项第一个“为”均是动词,成为;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是介词,把。

D【解析】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C【解析】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解析】“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除去;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解析】“旌表”,用表彰;“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解析】“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

参考译文:

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题目: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客观题: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翻译题: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断句题: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参考答案:

C【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

A【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A【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参考译文:

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的人。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 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种。【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 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

题目:

自戒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客观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 分:本分 

B.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 劫:劫持 

D.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遗善闾里传 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行斯言乎 自视也,亦若此矣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人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翻译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参考答案:

C 【解析】“劫”在此解释为劫持,显然是错误的,运用代入法即可选出来,这里应该是“抢夺、强取”,如《荆轲刺秦王》“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D 【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

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

B 【解析】 A项出自《答苏武书》,是对必修四《苏武传》的补充,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结尾时史迁的总结,其意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项出自于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D项这句话出自《孟子对滕文公》,这是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解析】得分点“行”“森然”,“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呢!【解析】得分点“足”“无故”(古今异义)“与”“妄”。

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解析】得分点是“若”“交”“损”“益”,一否定判断一肯定判断句。

参考译文:

  有行,即使至贫至贱,处于社会最底层,仍是亲近之人;无行,至富至贵,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行之人,寂然不动时,武道为纲,文理为纪,内敛于制度文件中,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篡改一个字,谓之“纲纪森然”;君子儒,一旦行动起来,动皆法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恣其所行,且不敢一毫越理犯分)这种君子,超越世俗的贫富观,无功不受禄是这类人的操守,君子儒,怎么会妄谋国家大事!君子儒,以“忠孝仁义”为本,有利于国家,爱惜其家族在故乡的好名声,这类人做事严密,能为国家培根固本,不遗后患无行之人,心胸间充满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戾气;一心一意想的是,巧言令色犯奸坐科之事,贪婪的口水都流到嘴外了,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心,犹如炽烈的火焰,经久不息如果这种人得势,国本都会被其劫空这种人,为争权夺利,有勇有谋;这种人在位,即使被铲除,其政治影响,难以收回,不慎用了这样的小人儒,必有余殃于社稷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以其美名在故乡广为流传为荣;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以“遗臭为后世笑”为荣简单判断: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有行匹夫而交之,不仅无损朝廷名声,实在有利于向世人昭示朝廷之英明我担心的是,这样的人,或许不臣、不仕、不奉诏,怎么让这些德智俱佳的君子,能为我朝所用?与其怕别人拒我,不如找出德智君子为什么拒绝我的根本所在,明白这个理,就可以找到具体措施了随所有人都执怀疑之心,德之弃也,这样的执政思想,跟小人没有区别;能自检有否有失德的言行,则不失君子风范我要终身信守孔子儒行中的这些精要之处!年轻时,我不太明白这些道理是我父亲的高风亮节,感染了我,我经常警醒自己,唯恐违背父母的教诲给父母脸上抹黑但愿我能以此立志,学圣人之道,成为一个真君子,书以自戒。

题目: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客观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翻译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⑵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⑶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参考答案:

B

D【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C

(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题目:

元史·彻里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客观题: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卖所在学田价输官;樊哙侧其盾

B.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

C.得珍宝如内藏半;长幼节,不可废也

D.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谁不知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翻译题: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参考答案:

B

C【解析】A、第一个“以”,来,表目的;第二个“以”,连词,表承接。B、第一个“且”,况且,表递进。第二个“且”,将要。C、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D、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第二个表反诘语气。

D

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

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

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只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

参考译文:

  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他的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分封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州安家州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给他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他,他应答安详文雅,世祖很喜欢他,让他经常侍奉在身边,民间的事情太祖经常向他询问意见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回来,趁机进言说大军经过的地方,百姓经受不住骚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的边缘,应该给予赈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分别赐给边疆人民粮食、布帛、牛、马,依靠这些生存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是用来供应祭礼、培养人才的,怎麽能够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回到朝廷上报此事,皇帝很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人民难以忍受疾苦,自杀和在监狱中死亡的要用百来计算朝中大臣有所顾忌,都不敢进言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把桑哥耍奸和贪污误国害民的罪状全部说了出来,言辞激烈皇帝大怒,说他诋毁重臣,不合礼制,让左右打他的脸彻里更加用力争辩,而且说:“我和桑哥间没有仇恨,奋力陈数他的罪状而卜顾惜自身性命的原因,正是为国家考虑啊”这时皇帝彻底醒悟,当即命令他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内府收藏的一半桑哥被诛杀之后,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被释放彻里又遵照圣旨到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同党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产,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天下人心大快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中,共四次路过徐州,全是经过家门而不进去。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消灭,于是彻里领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过之地秋毫无犯有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慰劳他们并放他们回去,说:“我想你们哪是造反的人呢?实在是因为官吏的贪婪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在你们的田园里安心居住居,不要担心”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来归顺没多久,欧狗被他的同党绑着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被胁迫追随他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被平定。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去世的时候,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清廉。

题目:

后汉书·阴兴传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客观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B.卒不为宗亲求位你       为击破沛公军

C.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D.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君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②是以世称其忠平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翻译题: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参考答案:

A 【解析】躬:亲自。

B 【解析】B项的两个“为”都是“替”的意思;A项“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修饰;C项“以……为”让……担任/连词,因为;D项,介词,在/介词,比。

A 【解析】②是世称,⑥是明帝的话。而题干问的是“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C 【解析】兴没后,帝思其言“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并不是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

 参考译文:

阴兴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率领武骑随光武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避风雨,脚踩泥途,率先期门。凡光武新临之处,他必先进入清宫,很受信赖。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其有用,同样称其所长而推荐其任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不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给推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公忠平允。建武九年,改任待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令天下人为之倾慕向往,实在是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他的推让,遂了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亢龙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灾难,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季,光武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待中,他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病好了,召见阴光,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至诚发自肺腑,感动皇帝左右,皇帝就听从了他。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友好,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他病重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他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领羽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待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成例蒙受恩泽,都被阴兴推让了,安居于里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封给阴兴之子阴庆为鲖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强侯。”阴庆死,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子阴万全继承爵位。万全死,子阴桂继承爵位。

题目:

人物传二·明一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从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之,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恨。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钦处家笃成谊,正伦理,厚姻成,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客观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举子业辄之曰 鄙:以为羞耻。

B.自求退 劾:检举揭发。

C.必尔,无恐 宥:宽恕。

D.上官之不得实 按:查验。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钦听论学 吾无意于人世矣

B.玺书至母适病死 盖将自其变者观之

C.义州守臣贪残变先发 但刘日薄西山

D.时又有边将诈诱杀阵获者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钦做字,进德修业,尊师重道,传道授业,都坚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B.贺钦处变不惊,机智策略地安抚变乱民众,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宁。

C.贺钦重视伦理道德,对家属亲戚、邻里乡党、民情风俗,都有教化和影响。

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翻译题: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3)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参考答案:

A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都推测许曾裕应当为朝廷重用。鄙:轻视,看不起

C【解析】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恐怕、其实,副词。C项“以”都是连词,因为。B项第一个“而”,连词,但是;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D项第一个“为”,动词,成为;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

D【解析】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解析】即:即使。而:然而。奚:什么。句式:而我奚以为用?要译出问句语气特点,宾语前置语序要恢复。

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解析】 既而:不久。从:跟随。器业:才能学识。

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解析】止:停止。尚:还算得上。

参考译文:

贺钦,字克恭,世居定海,父亲孟员,依军籍隶属辽东的义州卫。贺钦年少时聪慧出色,学习举子业总是轻视它说:“求学问只是局限于这个吗?”取来《近思录》阅读,得到省悟。成化二年因为成为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的官职)。由于大旱向皇帝上书大力进言,又因为说(自己)做官旷废职守导致灾难,自责检举自己的过失请求辞职。适逢陈献章应召来到京城,贺钦听他的讲学,感叹说:“卓绝的品性不显现,真理还埋藏不显,社会即使用我,但是我拿什么为社会所用呢?”当天就向皇帝上书解除官职离去,拿弟子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师事陈献章(向他学习)。离开(陈献章)后,按照他的言行行事。贺钦所学专门攻读《五经》、《四书》、小学,希望反过来实际去做,(使)心有所主,恭敬谨慎,用以收敛浮躁放荡的内心。有人来向他学习,他总是推辞说:“我自己还没有料理好(自己的事情),如何管理别人?”。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像这样的情况十多年,虽然足不出户,然而达官贵人闻讯敬佩他的德行的,没有不恭恭敬敬地拜在他的坐榻之下(当他的学生)。弘治改元,由阁臣推荐,启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任命书到来,他母亲恰好病故,于是上书恳请辞职。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搜刮辽东田地,辽东百姓受到震动害怕思谋作乱(意为害怕自己的田地也被搜刮)。义州因为守臣贪婪残暴(借机)先行发动叛乱,聚众抢劫掠夺,互相告诫说“不要惊动了贺钦黄门”。贺钦听到这个消息后,前往告诉他们说“你们是我的乡人,今天不幸走到这一步,但我暗自替你们担忧,镇城军队不久就会到了,如何处理这事?”大家开始气势汹汹,到这时知道后悔了。跪拜一圈并流泪呼喊:“你就是我们的父母(或言父母官),愿意听你指教。”贺钦说“只要不杀人,大祸可解。守臣激起变乱,可是百姓是无辜的,能停止杀掠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老百姓有什么害怕的呢?”不久,有报告说镇城的军队果然到了,大家又叫喊起来:“贺黄门不能有戏言。”环绕跪在贺钦的里门旁。贺钦说:“我知道一定会是这样的。城中骚乱到这样,镇城怎么会有不发兵的道理?兵虽然到了,你们没有杀人,自然会宽恕你们的,不用怕。”大家散去,骚乱于是平息。当时又有边关将领诈称诱杀战场抓获的俘虏的,上司查验不是事实,他一见到贺钦就马上惭愧地伏在地上说:“别人可以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呢?”(可见)贺钦极高极诚的品行使人受到影响触动达到这样的程度。贺钦治家忠实恩德情谊,端正伦理纲常,厚待家属亲戚,友善邻里乡党。冠礼、婚嫁、丧事、祭祀一概遵循古有的礼节,没有根据的话语一丝一毫不入于耳,子女后辈一定要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育熏陶。日日改变,月月变化,一乡人都张扬善道。乡里风俗沉溺于古怪异端,办理丧事都作佛事,吃酒肉,市井奢靡风气过度,贺钦以自己的行动来规范它。贺钦晚年更加喜好《易经》,穷尽心思于象数,手不离卷,大臣争相推举引见,最终没有做官。年轻时隐居在医无闾山,所以用医闾自称,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

题目:

与薛寿鱼书①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客观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寿:使……长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使工药淬之 ; 仆方思辑其梗慨永其人

B.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学也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C.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 子不尊先人白无一人之上

D.  盖将变者而观之 ; 一瓢先生理学乎

11.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 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 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 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翻译题: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参考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A项的“意”应该是“意料、料想”的意思。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C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D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事物。

B【解析】B项与“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无关。

D【解析】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

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参考译文:

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与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艺、俞拊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呢?!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王阳明功勋卓著,胡世宁还讥笑他多了一项讲论理学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样去从事它,在我的心里依旧认为是不对的。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

题目:

与荆南乐秀才书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客观题: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师穷经       就:跟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断句题: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翻译题:

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参考答案:

B

A 【解析】A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C前一个远指代词,译为“那”,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D前一个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是所字结构,当助词。

C 【解析】C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解析】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解析】“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工”是“工巧”的意思,“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参考译文:

我恭恭敬敬向乐秀才足下陈述:当初乘船相遇,承蒙您来看望我,又得到您赠送的自己写的锦绣文章一册,在此之前与我交谈,就好像后进见前辈时所尽的礼仪一样。我刚刚三十岁时,我随同乡里秀才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到现在也才有七年,做官只做了个县令,又是有罪之人,我的品德、官位、年龄三样,都不能与您对我的礼节相称,这就是我惭愧的原因。自冬到春,我一直腹泻不止,(不服)夷陵水土之气,我接连得病,又苦于事务繁忙,所以久久未能回信。我听说古人钻研学问,研究深透并笃信自己学问。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丰富的学识充溢于胸,他们所写的文章非常伟大并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就好像金玉有耀眼的光辉,不是因为琢磨、装饰、染色、洗涤而形成的,而是因为它质地坚硬,光辉来自它自然形态罢了。《周易》中《大畜》一章有句话说:“刚正健壮诚实,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说的就是内心积累的东西饱满充实,然后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永不衰竭。所以《大畜》中的象辞说“君子应该多多认识学习前代的好言行,以涵养美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古代的学者不是属于一个流派,他们即使崇尚的思想一致,然而表达的言语和所写的文章从来都不一样。孔子曾经为《周易》写过系词,周公写过《尚书》,奚斯写过《颂》诗,他们的言辞都不一样,然而都各自成为了后世经典。子游、子夏、子张和颜回有同一个老师,他们为人处事方式都不同,各自从自己的本性出发而接近“道”的。当今求学的人就不是这样,那些不追求深入钻研和笃信自己学说的人,把文辞写得很巧妙,以此作为华美;把话说得很夸张,以此作为伟大。道德学识功夫没到就勉强写文章,就会感觉艰难吃力;感觉艰难吃力那么思想就会受局限;受局限就会导致思维枯竭。他们写文章又不以前代贤士作为榜样来学习,那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佶屈聱牙形式扭曲以取媚于世俗,很少有人能够自成一家。这就是因为他品德和学识不够,而不知道应该坚守主张什么。私下里我读了您的文章,高古雄健,志向高远又精神充沛。就好像一匹好马,有着优秀的本质,如果让它驾起大车,由王良来驾驭,并且和着御车上的铃声,走在大道上,这是很容易做到的。经由深入钻研,并且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就知道自己该坚守主张什么。能够做到这样,那话说出口都是好文章。我被世俗厌恶,被抛弃在这个小县城,我也不敢与一般人相等同。人们都抛弃我,而足下对我则过分尊重,把我看作贤明正直、有才能的人。对此我实在不敢当,所以我毫无保留回复你,以弥补自己惭愧之情。欧阳修叩首敬上。

题目:

战马记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铡碎的草。②绐:欺骗。

客观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代勒所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 与王素结避祸    党:勾结

C. 商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止  为:因为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  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翻译题: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断句题: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参考答案:

A

B【解析】全部选项均表现战马的“义”,①③⑥均为他人谈论马,不是马自己的表现,自然也不属于“义”的范畴。

A

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 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解析】面:当面。名词作状语。数:斥责。委:丢弃。

这天将要回家, 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 木商惊骇地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解析】是:这。祝:祷告。其:他。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参考译文: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桢十分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饥饿的老虎的口中吗?”于是替他带领治下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在山中集结,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人,余下的全部逃走。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荣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而且鼓动王桢说:“你真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王桢立马出声答应。当日点阅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振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地用力责骂他们。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这天,商人将要离开,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震惊地祷告说:“是王公吗?确实是你(的话),就长啸三声(再)停下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把门都踢扁了,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的,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贩卖木头的商人去收殓尸骨,(王桢)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腐烂。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而王某心思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收殓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操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跑到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去世了。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哎!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啊!能不敬服(它)吗!能不敬服(它)吗!

题目:

卜式传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客观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生人无争;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事;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牧羊;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

翻译题:

苟,子何欲?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理解题: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参考答案:

C

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解析】“苟”、省略句、宾语前置

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解析】“以时”、“辄”,句意

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题目: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客观题:

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理解题:

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什么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参考答案:

B 【解析】原文是“堂成而胜益奇”意思是“戴氏堂建成后,景致更加奇异了”,说的并不是“戴氏堂”是东池胜景,而是“戴氏堂”使东池更胜。

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参考译文:

弘农公杨凭任潭州刺史三年,以东泉为源头建造成东池,方圆有九里。池岸高突而伸进池中的地方,在水的环绕下就像是开了缺口的玉环。池中美好的景物以这个地方最为突出。杨先生说:“要不是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的人,不应该享受这里的景物。”最后把它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人,即谯郡的戴简,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让他居住。戴氏堂建成以后,景致就更加奇异了,从远处眺望戴氏堂,好像船舰连在一起,随池中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浮动。走进戴氏堂,俯视池面,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倒映在池中,上下映衬使人感到更加空旷迷茫而隐约不清。在东池旁种植松柏杉槠各种树木,在池水当中种上菱芡荷花,树木繁茂,林荫遍地,菱芡荷花绽开鲜艳的花朵。凡是观赏漫游的美好景致,都集中在戴氏堂了。戴先生曾经因为他的文章德行而多次被观察使举荐给朝廷,可是他的志向却不愿意做官。他与人交往,总是采取退让的态度,受到观察使的尊宠,也不因此而自高自大,他难道是超脱了这个世界吗?他喜欢孔子的著作,也涉猎《庄子》、《文子》。以道家所说的虚静精神状态为最高境界,得到谦虚受益的道理,他难道喜欢道家学说吗?贤能者举荐的人一定也是贤能的。被弘农公选中,而独自享受这个地方的美景,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地方虽然好,再得到合适的人居住在这里,那么山就好像是增加土石而加高了,水就好像是经过开辟而加宽了,堂还没来得及装饰就已经明艳照人了。戴先生的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抒发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每天与它们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更加高尚,文章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这是二者之间互相促进的缘故。他既然已经美在内心,又扬名于社会,我担心他超脱世间的志向不能实现了。君子说弘农公做潭州刺史,把州事治理得很好,建造东池使得此处景致更加美好,又把东池授予合适的人,这难道不是举措行动都合于时宜吗!从戴氏堂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扬先生的德行不可以不记下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