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剧版终于大结局了,原著将贺东定为主谋,在最激烈的斗争之后就尘埃落定,剧版将原著中的正面人物徐宾定为主谋,为了解释多了一点铺垫。相比于原著,这个结局相对而言我是比较喜欢的。有个朋友说,剧的过程激烈,结局却显得温和。
而我觉得,看似温和的结局,却对每个人都不温和。
李必最后选择了离开了长安。徐宾说李必足够聪明,但最大的弱点是重情。长安是个斗智斗勇的无情之地,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李必的智慧足以立足长安,但是李必的性格让他不适合立足长安。他的梦,是入主凤阁,但现实告诉他,他会因为无情而认知失调,他做不到无情。
张小敬最后也选择了离开了长安。他救了皇帝而昏迷,醒了以后皇帝说要赏他,却是这样说的:“朕这一辈子,最落魄的一天,你都看见了,你救了朕,朕得赏你。”在之前的剧情里有这样交代过,见过皇帝落魄样子的人都活不了,可见皇帝话里有话。张小敬说把她的旗还给他,那个旗是第八团的旗,代表着为了大唐,九死无悔。以徐宾对他才能的肯定,当个将军无可非议,若是张小敬要了一个将军,我觉得皇帝可能会杀了他。因为第八团的旗代表着忠,要一个官代表着利,皇帝肯定了张小敬的忠诚,也确定了他只想当个兵,守护长安的兵。所以皇帝并没有杀张小敬,而是封他做了三品参将,这个参将剧情里也通过张小敬交代了,是个守宫门的。品位很高,但是没有实权,皇帝一方面赏赐了他,一方面把这个有能耐的人留在身边保护自己。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实权,也就不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毕竟皇帝是一个在龙波绑架他的时候,也不愿意交出兵权给老将来救他的人。张小敬想当个兵,守护别人,他应该是不想当个守宫的兵,算了,不当了,只要能守护别人,当不当兵不重要,需要的时候再回来。
檀棋最后选择留在了长安。跟着严太真,找机会劝谏。其实檀棋心里比谁都知道,当时的大唐根已经烂了,哪是劝谏能劝谏得了的。她是找了严太真做庇护,为李必和张小敬做他们在长安城里的眼睛。檀棋虽然是奴,但是足够聪明,跟着李必多年,想必也学了看穿人心的本事。她知道李必和张小敬离开长安不是因为不爱长安,而是不爱长安这让他们无可奈何的现状。需要等待着比这十二时辰更重的一记打击,也许能让这大唐新生,檀棋等着那个时候的来临和李必张小敬再次并肩作战。檀棋明白李必对他复杂的情感,也明白登徒子对她的意思。檀棋对李必敬重,对张小敬有爱,但是她悲伤地看着张小敬远去地背影,决心怀着希望留在长安城,这个奇女子心里有大义。
太子因为最后徐宾供出所有,看似洗脱了谋逆之罪,但事实是,皇帝的内心深处依旧不信任他。太子看到了大唐的忧患,他确实想做些事情,但事实是,他想做的越多,皇帝就越觉得他是在觊觎皇位。是啊,唐代是个什么朝代,太宗皇帝的先例摆在那里,他李隆基能不防着这个一心想为他分忧的儿子吗?万念俱灰的太子当着皇帝的面烧掉了林九郎的所有罪证,皇帝误以为他在销毁自己的罪证,最后却发现是林九郎的罪证。这或许让他打消了杀掉太子的念头,但是相比于林九郎专权,他更害怕太子参政。毕竟,林九郎专权,他依旧是皇帝,而太子太过能干,他可能会成了太上皇。
以为姚汝能为了救檀棋死了,没想到最后没有死。他看着徐宾说着他姚家先人姚崇的话,揭下面罩,情绪激动,那是贤相姚崇的后代。他为林九郎做过暗桩,也在紧要关头告诉张小敬不退,暗桩任务完成了冒险救檀棋。他接近林九郎是想重振姚家,他做了暗桩,但他确实是贤相的后代,他的内心重情重义、大义凛然的火种始终没有灭。
何执政最终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何执政失去了爱子,也失去了皇帝的信任。皇帝在宴会上当着众臣的面说他何执政不懂他。当时,他的心已经凉到长安不能再温热了。外面下着雪,他说,他的家乡这会儿应该已经开始暖了。正月十五,何执政对应的原型 贺知章是杭州人,家乡怎么会暖到哪里去?是这长安城冷了,他选择离开,哪怕最后垂垂老矣,哪怕几十年没回去,哪怕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比这长安城温暖。
何执政回了家乡,垂垂老矣。但是年轻的他们——李必张小敬离开长安了,檀棋留在了长安,太子忍气吞声,姚汝能还活着,最后结局没有交代。记得那个给祝玄黄道游仪的人吗?安禄山出现过一个镜头。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安史之乱。给大唐王朝的重重一击。
李必回来了,在灵武见到了已经即位的太子。
张小敬也回来了,“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姚汝能著《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
也许,是檀棋在李隆基带着严太真仓皇出走的时候,第一时间通知了李必和张小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