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经幡,就看到了青藏高原。这是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飘扬在山顶的经幡在猎猎摇曳,它使你的心灵瞬间宁静、瞬间起伏。据说,经幡每被风吹拂一次,就等于系幡人吟诵了一遍经文,吟诵的次数越多就越能给自己和周边的人带来福分。 风中的祷文
经幡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如果只是单纯的五色布料,如何将人们的夙愿传递?
当你第一次看见壮观的经幡随风舞动时,你一定发现了它上面丰富的内容:在这些一片片、一条条的白、黄、红、绿、蓝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六字箴言和大段大段的经书。
西藏自治区文联张鹰老师介绍:最早的风马旗图案中心大都为一匹矫健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着火焰的佛法僧三宝。四角环刻着可以排除消极影响的四尊保护神,分别是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的老虎和象征胜利的狮子。这种构图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这就是为什么经幡也叫作“风马旗”的缘故。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马旗上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但始终没有脱离佛教的相关内容。
经幡是这样“炼”成的
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经幡图案,是藏族民间木刻艺术的另一种体现。
拉萨附近的尼木县、后藏的日喀则和康区德格是风马旗的三大雕版印制中心。就风马旗艺术而论,川西重镇德格印经院当属一流。这里不仅有取用不竭的原始森林作后盾,更重要的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雕版队伍。
在这座绛红色的寺院里,每年都有大量的经书、经幡出产。
一位僧人引领我们上了二楼,并告诉我们这里是印经院藏经版的库房。为了防火,这里不用电灯,只用自然光。在阴暗的库房,僧人示意我摸一下这些古老的经版,并告诉我说:“经版是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圣之物,摸一下可以祈求福运。”再经过一个窄窄的楼梯上到另外一个房间,就到了印风马旗的地方。
印经的工人面对面坐着,一人铺着方形、角形、条形的白、黄、红、绿、蓝等各色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他的同伴用滚轮一样的东西极快地滚过……这其实是我们看到的印制风马旗的最后一步,此前还要经历一套复杂而严密的工序:原材料选择、加工、刻制、校对。
刻制经版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出产于德格、白玉、西藏江达等地的上等红桦木。每年秋天,藏族同胞要上山砍伐刚落叶的红桦木,精选顺直无疤的木材,顺着木纹截为长约66-70厘米、宽约11-18厘米的经版胚版。再将这些胚版经微火熏干,在畜粪中沤一冬,待次年三四月,板材木性沤退后,取出用水煮,烘干刨平后方可进行雕版。
僧人指着印经院对面的一栋旧房子,告诉我那是刻版匠人的工作间,同时也是起居室。这些刻版匠人大多来自西藏江达,他们从幼年就开始学习雕刻技艺,手艺一般都是家传世袭的,经过十几年的艰苦训练,如今已是技艺精湛的雕刻师。他们的月工资能拿到二三千元,这在当地算比较高的了。不过,由于常年在光线较暗的工作间雕刻,一般到40岁左右眼睛就不行了。
版子初刻出来后,要由专人认真校对、控补改错,反复多次校对,做到绝对无误后,最后请高级雕刻专家验收,合格的印版放入酥油锅中熬制、浸泡十几个小时,再取出晒干,用当地一种名叫“苏巴”的植物根须熬水,把酥油清洗晾干后入库。这样加工过的经版,历经百年不腐不裂。
风马旗的印制过程并不复杂,但却是充满宗教的神圣感。所用的布、纸、油墨必须洁净,木版用过一次必须经过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应于工作前焚香净手颂经,并应尽量选择朝东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间,否则就会减损风马旗的神圣力。
迎请经幡——幸福万年长
这样一件沟通俗世与灵界的神物,被藏族同胞看得尤其重要。
在藏族民众心目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正如民谣中唱道: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雨调和,青幡象征后裔长;红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红幡插在屋顶上,如红火永兴旺……
在藏族同胞最为重视的藏历新年,家家户户都会为自家迎请新的经幡。初三的早晨,拉萨的藏族全家会集中到自家屋顶的平台,将已经破旧的五彩经幡换下,再换上新请的经幡。当破旧褪色的经幡被取下来时,一家人开始抛洒糌粑,并且高呼“扎西德勒”。仪式结束后,还会将旧经幡送到附近的拉萨河边,他们相信,挂了一年的旧经幡可以消灾去祸,必须放到干净的地方。
平日里,凡是宗教节日、祭祖、乔迁、婚嫁,甚至外出朝拜、办事等,藏族同胞都会到山上挂上经幡,以示对山神的崇敬,祈求山神的庇佑。人们将经幡结得越长越好,挂得越高越好,于是,这些长达数百米的经幡,在山头峡谷之间,在风中发出巨大的声音,像为天上的神佛送去人间的祈祷:幸福万年长。
更有虔诚的藏族同胞请大德高僧为自家迎请的经幡开光。据说,“经大德开光的五彩经幡,若悬挂在家宅屋顶上,或田野、庄园、东南西北中央任何一方,众生皆可对应地往生五方佛利刹土。家宅吉祥,牲畜、植被繁盛,财神围绕,庄稼免受锈病、霜冻、冰雹的损害,五谷丰登。”
TIPS:
1、材料及悬挂形式
常见的风马旗多由布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及土纸的。风马有方形、角形、条形等,通常为10-60厘米不等的长开或正方形。风马小可到一条一缕,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挂于绳,或随意抛洒。劲风吹拂之时,成片成串的风马在蓝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飞舞。
2、颜色
风马旗的颜色分白、黄、红、绿、蓝五种。民谣中唱道: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雨调和,青幡象征后裔长;红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红幡插在屋顶上,如红火永兴旺……布的颜色在这里是有明确的寓义的,即所谓西赤、东青、南黄、北绿的宇宙四方之说。在藏族心目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3、图案
常见风马旗的图像中心大都为一匹矫健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着火焰的佛法僧三宝。四角环刻着可以排除消极影响的四尊保护神,它们是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的老虎和象征胜利的狮子。这种构图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另还有佛像、八宝吉祥和佛经等图案,它们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属刻版的。
苯教认为:风马中的五种动物象征人类的五种组成部分,即马象征灵魂(或吉祥),鹏象征生命力;虎象征身体;龙象征繁荣;狮象征命运。
一段或一句经咒散置其间,图与文相映成趣。
4、制作
拉萨附近的几家传统作坊和寺院、后藏日喀则以及康区德格是风马旗的三大雕版印制中心。一块风马旗版雕刻完毕(以木质版居多,也有石刻版和金属版)即分别印刷于白、黄、红、绿、蓝等各色布面上,一面面风马旗随即诞生了。
风马旗的印制过程并不复杂,但却是充满宗教严肃感的。如所用的布、纸、油墨(前后藏地区喜用黑色油墨)必须洁净,木版用过一次必须经过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应于工作前焚香净手颂经,并应尽量选择朝东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间,否则就会减损风马旗的神圣力。
风马旗的流派
纵观西藏各地的风马旗,尽管其主体形象近乎是符号般的相对不变,但其风格流派大致是可一望而知的。
拉萨地区的风马旗,雕版和印刷大致集中于郊县的几家传统作坊和几大寺院,所以形制风格较为统一,风马图案严谨而富丽,无论宗教感还是艺术感都显得正统一些。雕版偏重严谨、富丽,表现内容很宽泛,小至一字一马一塔,一句咒语,大至描绘"天界神灵居处","如意宝树供养图"等,形象纷繁,线条细密,刀功考究,印刷上选布择色一丝不苟。从横贯于布达拉山与药王山之间那一串串万国旗般随风飘舞的风马旗,人们更多能感受到的是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区所特有的正统气象。
后藏地区(泛指日喀则地区所属的广阔地域)的风马旗,在表现内容与形式手法上和拉萨近似,但更世俗生活化,形式、内容较为自由灵活,新年时多在乡间寺庙民舍的屋顶以及村口张挂。后藏地区一些远离城镇的乡野间的风马旗,文字图像多是随形就势,有意或无意地挣脱着规范:飞临天界的神驹宝马变成了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马、小驴;龙往往变成石上爬的四脚蛇之类;虎和狮子则更像是对家猫和豹猫的描摩;金翅鸟有时变成藏鸡,有时又变成雄鹰。总之,这些普通而亲切的形象使这种神秘性的供敬品反更贴近人间烟火了。后藏地区当属严肃规范之作的风马旗也不少,但与拉萨风马旗相比,艺匠们创作自由度要多些。
粗犷、自由、兼融、变异,这八个字可以概括藏北地区风马旗的风格。木版在藏北地区是很珍贵的,无论从藏南河谷林区运来,还是从祖国内地运来,都须经过数千里的艰难跋涉。所以当地艺匠往往就地取材从玛尼石上直接拓印,这便出现了玛尼石刻艺术。这类作品,往往构成与图像丰厚饱满,大刀阔斧,尤显粗犷豪放,张扬洒脱,可视为风马旗艺术中的一枝奇秀。藏北草原险恶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一代代骁勇善战如格萨尔式的英雄,这种文化也反映到了风马旗艺术上。草原上驰骋的骏马,被驾轻就熟地搬进了画面,马的形容气质已没有了前后藏风马旗上那种非驴非马的尴尬相,而是一派矫健轩昂。经咒和图像更加摆脱了固定的格局,被随心所欲地布置排印于画芯内外。更为别开生面的是牛、羊、羚羊形象的登堂入室,当地艺匠们对这些在宗教殿堂中没有地位喻意的生畜情有独钟,既扩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也丰富了草原民俗学的内容。
就玛尼石和风马旗艺术而论,藏东地区当属一流。就风马旗而言,这里既有邻近川西重镇德格印经院的文化优势,又有取用不竭的原始森林作后盾,更重要的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雕版队伍。所以蔚为壮观的藏东风马旗阵容与魅力决非未临其境者所能想象出的。另外,尽管藏东各县一般属富庶地区,但寺院的分布却少于雪域腹地。正因如此,广大信众便将一处处有来历、有灵性的仁山智水精心地用风马旗、玛尼石装点起来。藏东风马旗不是拉萨那种五颜六色的小风幡,而是以一块或数块雕版回环往复地印于几丈长的白布上,印色为赭红和黑两种,单纯而强烈,日晒雨淋后更显浑然。
林芝地区,旧称工布。有着山高、水急、沟深、林密的自然环境,为洛巴族、门巴族、登人与藏族杂居区,所以民俗风情与文化形态迥然于前后藏地区。通常意义的寺院庙宇在这里并不多见,但神湖、神山、神石、神树、神坛等原始崇拜物却比比皆是。工布地区风马旗的形制与面貌和藏东地区大同小异,不同点只是将藏东的横挂式风马旗,改为竖挂在一棵棵参天古柏之上,远远望去恰似一片片凯旋般的幡海旗林,在雪峰翠谷的衬托下,非常别致壮观。
康区的风马大片大片回环往复,色泽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烈,如安多、湟中一带分布于黄河源的风马直如幡城一般。
风马旗:沟通世俗与灵界
人们无论喜庆生辰、逢年过节,都要插挂五彩风马旗,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个,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出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得周围神灵的许可和福佑;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野岭,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风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灾难;江畔湖边人们遍插风马旗,以示对树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风马旗,以示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供奉;在圣迹古刹张挂五彩风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和选取哲贤圣的崇拜与礼赞;阳春三月开犁播种,耕牛的头角上一定插挂风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电和祈祷,祈望五谷丰登;山河路口张挂风马是希望舟车无碍;天葬台附近张挂风马则是超渡亡灵寄托哀思,等等。总之,风马旗是沟通世俗与灵界的通用媒介。
前后藏地区的人们喜欢在房顶与门首挂风马旗,这是对人畜兴旺时运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两岸,特别是金沙江上游两岸,风马旗成林、成塔,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覆盖于风水宝地,岁岁年年、日日夜夜在风中飘扬,犹如无数僧众日以继夜地诵颂着真经。
甘肃、青海藏区还有在隘口与山顶放飞纸风马旗的习俗。适逢正月,寒风劲吹,纷纷扬扬的风马旗雪片般飘入云端娱悦天神。
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家家户户须将房顶上的风马旗置放倾斜,以示致哀。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藏族人每每将自己或逝者的手镯、帽子、须发或一团羊毛系于风马旗上,则是希冀能借助其力牵引升腾,而使运气增长,福星高随。
藏族非常看重风马旗,旅游者经过这些地方时可往玛尼堆上添加一些石头,但切记不可乱动和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