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写点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日子大概要追述到青春期的时候,那时候的我们正走在从“花季”迈向“雨季”的日子里,我们的心思也仿佛是初春的雨露下始终绽放的花朵,虽然开得美丽,但花心深处浸润了雨露,就像是饱蘸了青春期的小心情,只有自己才懂得。那时候的我和许多姑娘一样,有着敏感而细腻的心思,虽然外表大大咧咧,风风火火,内心却会因为朋友的一句话而辗转反侧。
在青春的雨季里,我时常在本子里写写那些仿佛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娇羞文字,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那种文字,就是“矫揉造作”。只是写的那个当下,我是当真有着千丝万缕的心绪,仿佛只有投诸笔端才能释怀。然而那时,文字的青涩和略显矫情让我常常不忍回眸,值能写过一张就翻过去,再回首只觉得那么不可思议的,一个青春阳光的少女内心竟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惆怅。
曾经也坚持过写日记,不过因为觉得日子过得雷同而搁置下每日繁琐的赘述,最终只剩下在心情波动特别大的时刻,比如得到了暗恋对象的明信片而激动整整一天魂不守舍的日子里开始长篇的抒写心情,而写着写着又成了苦涩的文字。
日子久了,年龄长了,到了后来,日记本已经是过去日子里的回忆,我也似乎过了花季的敏感,一切喜怒哀乐似乎都没有从前那样在心里激荡起就不平息的涟漪。等到高中的时候,每周的文章里我最擅长写的文体已经不再是词藻堆叠意境悠远的散文,而是一板一眼的各种议论文,论考试,论学习,论友谊,…什么都可以论,那样的文字犀利、针砭时弊,写得也叫一个畅快淋漓,只是久而久之感觉心变得更坚硬,思维变得更麻木。对于发生的事情,他人说的话,他人的言行表达,很难再让我提笔感叹,我似乎变得更加强大,以至于不需要文字这种治愈的方式,任何事情凭借时间和自我说服力,都能平息。
于是,文字曾经来过,又远离而去。
只是,大概中国的文字的魅力就像是基因一样烙印在我们的心里,虽然远了,久了,弃之不用时日长了,但一旦触及到白纸黑字有关的事物,总显得特别美好,也能够激起我的向往。
中国的文字自仓颉造字以来,就是为写作而准备的。从一开始的甲骨文的象形到后来文字的扩增用的是象形、象声的手段,而没有选择类似字母的拼音进行扩展,就注定了中文更侧重于抒写而不是演讲。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更擅长写文而不是做各类演讲,而西方人擅长的是大量的演说的来源。当然,这并不是我考证的,我这一说法来自于看过的一本书《文明是副产品》而残留下的印象。觉得非常有道理。
看书就像是敲醒了我沉睡的那近乎麻木的触觉,让我决定在次提笔,幸而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如今的文字里已经可以褪去那层矫揉造作的浮夸,留下的是真切可读的白纸黑字。每当敲击完一篇文章,我已经敢于回头去看。
美的文字是怎样的?启迪心灵,真情实意是基础,有思想有灵魂是上乘,对于小小的我而言,如果思想的内容可以包裹在绮丽而不刻意的汉字表达之下,带着温度和暖意,就能让我在写得时候仿佛感受花香的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