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与“宝钗扑蝶”已经成了两个非常有典型意义的封建仕女画卷,同样具有唯美的特征,但一个是哀伤凄婉的,一个是明媚欣悦的。如果把这两个经典场景的主人公换一换,还有这样叫人记忆深刻的效果么?套用贾母的话说就是“看着也不像”了。下面我就从以下6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是两个人的个性不同。黛玉多愁善感、悲秋伤月,看到暮春时节,花落满天,必然感慨自己身世飘零,想到自己也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之时,必然是以葬花的行为来祭奠她终将逝去的青春,抒发她哀伤悲恻的情感。
而宝钗雍容大度、现实平和,不会那么多愁善感,她关心的是现实问题,自己的家族传承延续以及如何能够用封建的标准道德来约束自己,将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所以两个人的行为一定不能够互换,这样才符合人物个性。
二是她们对花这以自然生物的态度也不一样。黛玉是惜花之人,珍视一切自然而美好的事物,并且以花自比,所以花落之时必然也会想到如何为落花安置一个比较好的去处,方不负这鲜艳而有灵性的生命。
可宝钗当该算是摧花之人,因为她吃的冷香丸是药,是用多种花蕊,在特定的时节,经过特殊的工艺配制而成。在她热毒发作的时候,必然要吃一丸才能缓解病症。这样的人必不是惜花之人,否则药便配不成了。
三是两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虽然说黛玉是扛着花锄挖了一个坑,来埋葬收在花囊里的落花的。但是想一想,如果土质不是那么坚硬,坑又不需要挖得很大很深,也不算什么体力劳动的。可是扑蝶这件事情,由于蝴蝶飞得比较快而轻盈,同时蝴蝶发现有人要捉他们,从而自发性本能会飞得更快,更加方向多变,那么追蝴蝶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具有一定体力要求的行为。
这样,扑蝶这一行为对黛玉而言,显然是太高难度的一种行为,因为娇娇弱弱的她平时走路都要小丫鬟扶着,也是走得颤颤巍巍,美其名曰“袅袅婷婷”,所以才叫行动若弱柳扶风,如果是这么大强度的体育锻炼,于她而言体力不支,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宝钗身体比较健康,并且微微丰腴,这样的少女可能就显得比较皮实、耐力好,完全能够跑着追蝴蝶。不过饶是这样,宝钗扑蝶也不免娇喘微微,面上现出一些薄汗,于是她才停下来休息,即使没有扑到也无所谓,因为她的目的性也不是特别明确,只不过就是一时兴起、玩玩而已。
四是她们的生活态度迥异。黛玉天生是一个诗人,活得空灵而真纯,她虽然平常生活就特别行为艺术,具有天然的艺术美,但是毕竟“葬花”这一事情与她日常看大燕子归来就放下帘拢、教鹦鹉念诗,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让人觉得比较怪诞乖僻,且悲从中生,凄切哀婉,体现了黛玉质本高洁还洁去的本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物最终必然走向戚零而死的悲惨结局。
而宝钗平常是不会关注这些过于春花秋月的浪漫之事的,她是有高眼界、大胸怀的。但恰恰是宝钗这样一个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人,偶尔也会有表露出一些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愫。扑蝶就是宝钗与日常表现大不相同的偶尔的自然天性的流露,因此也显得分外可贵和可爱,留给人难忘的印象。
五是从黛玉与宝玉的互动关系来看,所起的效果不同。宝玉是非常关心黛玉的,而黛玉呢,必然也是经常悲悲切切感慨自己的命运,以及表达对婚姻的不确定和担忧,这样就需要宝玉来安慰她和时时进行自我心理表白。黛玉葬花固然是一个悲剧性的唯美场景,恰好宝玉也有惜花之情,才来到两人共同读禁书的地方,两个人相遇了,从误会吵架到说明事情原委,从而转悲为喜,两个人又高高兴兴在一起说笑了,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故事性的桥段,也是两个人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试想一下,如果是黛玉来扑蝶的话(退一步讲,假设她的身体状况允许),那将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让人觉得欣喜的场景,那么宝玉必然也就在一旁与之同乐了,不会多说什么话,从而便没法引出下一步的戏剧冲突,推进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了。那将是多么煞风景的事啊!
六是从曹雪芹的笔法看,效果也不同。曹公作文必然不露任何重叠堆砌之感,每个人都写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一些行为,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黛玉葬花可谓“多情女情重还斟情”,情深意切,并且增加了悲剧色彩。
宝钗姿容身材与杨玉环有些类似,杨贵妃据传有“羞花”之貌,如若宝钗葬花,到底是葬落花,还是葬长在枝头上的花呢?是不是她一出现,盛开的鲜花也都因羞惭而萎落了呢?所以宝钗还是扑蝶比较好,一则不与杨妃和花的联系犯重,二则也使读者对于他笔下的人物印象更加丰满、深刻,这也是刻画人物的需要吧。
还有人说宝钗扑的是玉蝴蝶,有明显拆散二玉的含义,如果曹公真有此意的话,那么更是一定要宝钗扑蝶了,而决不可能让宝钗葬花。同时黛玉扑蝶不是更是给自己添堵了,哪有自己亲手葬送自己对美好婚姻的期盼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