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外语练听力,是先听后读好呢?还是先读后听好呢?
许多朋友学外语,学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阅读能力尚可。一篇文章,连看带猜带查字典,大概能弄明白。但去听,却常常听不明白,换句话说,就是听力的提高不能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步。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解决的办法是不看原文,一味地强听硬听好呢?还是读后再听好呢?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小孩子学说话谈起,来慢慢探讨其中的道理。
我们知道,小孩子一出生,他的脑子可能是一片空白。他即没有语音的概念,也没有文字的概念,更没有文字或语音所表达的内容的概念。虽然也有育儿专家不断强调婴儿意识和胎教的重要。我们这里为了简化说明,先大致假定刚出生的婴儿的大脑内基本不存在任何有效的语言信息。
生活中,我们大都见过,小孩子的父母或亲人在教小孩子说话时,往往会指着自己或配偶,不断对小孩子说:“这是妈妈”,或者说叫妈妈之类的话。或者,指着一个大人说,“这是叔叔,快叫叔叔”等等。随着不断的重复,慢慢地,小孩子就明白并记住了,谁是妈妈,哪些人应该叫叔叔,哪些人该叫阿姨,哪些人该叫爷爷等等。
这里之所以说这些生活常识,是想说明,大人在教小孩子说话时,是不断指着具体的物体,不断地重复着发音。只有这样,小孩子才慢慢会把具体物体的名称(音)和物体的本身(义)结合起来,然后不断练习,渐渐地学会了口头表达。
说到这里,为了更好的表达本帖的意思,请允许我见交代几个概念,以便于大家的理解。
我们知道,每一种现代语言,为了表达同一内容,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会有两套成熟表达系统,一套是书面文字符号系统(这里以下简称字),另一套声音系统(以下简称音)。不论书面文字还是声音,它们都是为了表达具体的情感或内容(以下简称义)。也就是说,作为母语使用者,当我们听到声音时,我们听到的不是一个个高低不同韵律不同的音符,而是它的含义或它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当我们看书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印刷字体,而是看它的表达的具体内容,专业知识,故事场景或人生哲理等等。
从生理角度看,我们听母语,应该听到的频率不同的音符,我们看文章,应该看到的是一个个油墨印刷的字体或手写的字体。但是,在母语环境中,经过多年的母语语音的运用和母语文字的学习与使用,逐渐地,我们母语的音和义,以及,字和义,已经合为一体了。我们母语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已经不是音频的振动或书面印刷体的传递,而是意义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了。
如果大家能同意或理解上述说法,那么,我们再回到小孩子学说话的话题中来。
当一个小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时,大都经过了六年左右的在母语环境中的母语学习和运用,他们已经能把基本母语的音和义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换句话说就是,在基本生活方面,他们不仅学会了表达自我,而且学会了听懂别人的表达。但此时,他们还不会文字表达,因为他们还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他们还需要学习文字表达,并需学会把文字表达的书面符号和具体内容结合起来。事实上,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有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后(小学,初中,高中等),他们才能一步步熟练地把书面文字的字和所想表达的含义良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读书读义,自然反应的地步。
因此,作为母语使用者,特别是受过一定教育的母语使用者,我们大都经过大致六年的学前的母语语音的学习与使用,才把基本母语的音和义结合起来,然后再经过多年的学校学习,才把母语的字和义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又强化并优化了母语音和义的结合。只有这样,我们在使用母语时,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才大致能得心应手,或运用自如。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也许觉得跑题了,会问:“你铺垫了这么多,到底想说明什么?这些和外语的听力提高有关系吗?”
回答是有关系的。因为对文字来说,只有你看明白它的含义,你才能说看懂。对声音来说,也只有你听明白了它的含义,你才能说听懂。
如果大家能同意这个看法,能赞同上述的所提的我们掌握母语的过程,我们不妨继续。
当我们初学外语时,每一个外语句子或单词的字,义,音,对我们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在开始阶段,我们既不能把外语的字与义结合起来,也不能把其音与义结合起来。我们的外语学习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持续不断地把目标语言的字与义,或音与义慢慢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能看懂或听懂的目的。
大家知道,我们的大脑对文字处理和对声音处理的区域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使对同一个人来说,他学习文字的速度和他学习声音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看懂的速度可能会快于他学会听懂的速度。反之亦然,或许,他学会听懂的速度会快于他学会看懂的速度。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会感到不解,或许会问:“为什么我身边学习外语的同学都是学看容易而学听难呢?”。这种情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可能和目前实行的书面考试筛选制度有关。既然是书面考试,那么,处理书面文字信息能力强的大脑自然占优势。现实生活中,除了会有诵读困难症患者外,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书面考试很一般,甚至很差,但一到一个新地方,学起方言,却是快速无比。这些朋友,或许因为书面考试的缘故,早早走出了校门,但他们的语言才能,还是能从语音的模仿,或方言的快速掌握和使用中,得以显现。他们可能就是善于处理声音信息而不善于处理文字信息的那些人。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明白了,如果是在正常条件下,文字与语音基本上是同时学习,并且没有严重的侧重的话,当你能看懂而不能听懂时,很可能是你文字学习速度大于你的语音学习速度。那么,当你想提高你的听力时,你是否能想到这一点呢?也就是说,你是否能意识到你的文字学习速度可能会大于你的声音学习速度呢?你是否能把你认字的能力和你认音的能力区别开呢?或者说,你是否愿意把你实际的书面语言掌握程度和你的声音语言掌握程度区别开呢?
如果你能或愿意把你的书面语言程度和声音语言程度区别开的话,那么,先听后读也好,先读后听也好,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的是如何使用适合自己语言程度的学习方式。打个比方,如果你的阅读能力是高级,那么,让你一个个认字你肯定不会同意。但是,如果你的阅读能力是初级的话,也许从一个个单词学起更为有效。同理,如果你的听音能力是初级的话,那么,从可理解输入或从i+1的学习理论来看,适合初级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从认音学起也许最为有用。
最后,强调一点,由于我们大脑处理书面信息和处理声音信息的区域不同,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听懂能力并不是同步的。有时很可能,你的阅读能力是高级,而你的听懂能力会是初级。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这很有可能同时还意味着,你的声音学习能力远远低于你的文字学习能力。因此,一定的耐心以及有意识的考虑采用适合自己的语音程度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