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总统班底》是根据水门事件揭发人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所写自传改编的电影。作为《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两人在水门事件中历经艰难揭发了这一举世震惊的政治丑闻。
就职业道德来说,他们在调查过程中的勇敢探索、为正义挺身而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
这学期学的新闻伦理学让我了解到新闻工作者所需遵守的行业规则和道德底线。而这之中,中西方又有所不同。看完电影以后这种感觉更加深刻。
西方的新闻环境相对而言是比较自由的,是资本引导的民主。民主的声音在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的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做新闻,就是为了把事实公之于众、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整部影片中其实没有涉及到很多关于“水门事件”的细枝末节,只有两个记者不断的打电话、采访的画面。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职业素养,在中国其实很难实现。
首先,国内新闻的民主程度是体制内被管制的民主,很多人的新闻理想和行业热情只留在校园里,进入社会之后就慢慢的在体制的工作中消解了。其次,我国是人情社会,很多新闻线索生生在人情和腐败的威逼利诱途中被掐断。所以,民主和自由、腐败和懒散往往是连带的。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揭露丑闻的目的很简单:作为一个记者对报道工作从一而终的职业道德和把真相告诉人民的道义;而不是去“搞个大新闻”博出位和赚钱。
但过度的民主和过度的管制都会让新闻失去真实性。前者导致信息虚假胡编乱造,后者往往矫枉过正报喜不报忧。所以我们未来的新闻人一定要把握好“民主”的度,像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一样铁肩担道义。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传媒学生,看完《总统班底》,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了许多思考。刚上大一的时候,对“新闻”二字抱有崇高的敬意甚至许多崇拜。当时我想,像闾丘露薇和柴静那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记者。可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开展,我慢慢发现社会和学校、现实和理论的脱节十分严重。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的都是行业最前沿的知识,而行业在社会中的发展正在进行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成为“下一个柴静”,而敢于发声的记者又有多少呢?
这些想法多多少少影响到了我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和热情。况且现在新闻不再是报刊上带着墨香的印刷字体,移动互联时代,它早已跃出纸上,出现在电脑、手机、ipad的网页甚至微信推送中。
整个行业正处于转型的中后期,适者生存。面临这样的行业大环境,传媒人的职业道德也备遭考验。网络的介入让新闻的时效性更加凸显,真实性反遭削弱。处于这个关口的媒体人如果意识不到自己作为把关人的责任或是为利所驱,带给受众的不会像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带给美国人民一个公正的事实那样伟大而深刻;而是重复的假信息和毒鸡汤,何来民智?
活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如何选择不只是大众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传媒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环境?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写的东西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光荣与梦想的社会了,时代已变,但希望我们的初心仍像那个刚踏入大学的样子一般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