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如下经历:
- 有时候需要去房间拿东西,结果哼着歌曲进了房间却忘了要拿什么了(捂脸)。我是觉得自己当时是不是有点痴呆了。
- 工作的时候,分析一个数据到一半,可能需要翻翻另一个PPT来核对一下,但是开另一个PPT的时候,60多页的页面,已经被前面的几页所吸引,于是徜徉在里面很久,完全忘记了其实我只是来找里面的一个数据而已,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了。
- 为了数据分析日日夜夜花了大量时间,却忘了其实客户最在乎的是什么。很多的分析其实是客户并不是在乎的。
- “请概括一下这件事情/这篇文章/这个现状...”结果啪啦啪啦讲了10分钟还没讲清楚重点。
- 读书读着读着,睡着了
....
如果你没有以上或者类似的问题,说明你已经是个目的性十分明确而且效率极高的人。后面的部分就不用看了。如果你有以上的问题,握握手,那就一起来看看三个原则。
带着目的去做事
带着目的性做事,能确保人能处在主动的位置,而不是被事情牵着鼻子走,最后陷入被动无奈。“积极主动”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的一个。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审查8个国家的续约报告,每个国家用的词都不一样,模版也不一样,实在是让我头疼,我尝试去看清楚每一句,也不知道重点是什么,最后发现这种读法只会把我整哭。想快速阅读,不能直接扑上去从第一页开始看。后来我开始知道,需要停一停,告诉自己想知道哪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往年员工的健康状况,市场对标的结果,我们所推荐的方案以及理由等。这些也都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目的性极强的阅读,就能不被文字牵着鼻子走。
持续不断的积极主动的带着问题的去阅读做事,就不容易走神,也能让自己的工作变的有意思。
带着思路去做事
在咨询行业,帮客户解决问题,一上来就去数据分析,唰唰唰开始做。肯定错。通常来说,都会有以下思路:现状+目标+差距+方案。具体按照咨询行业的不同,现状里面分的小的思路又不一样。有了这个大思路,再往下延展。
常见的思维模式大家可以用
- who, what, where, when why, how, so?
比如很多人读圣经很辛苦,要按照以下的思路问自己就可以读的非常有效率:
1. 谁做了什么事。
2. 事成了吗?
3. 是怎么做成的?
4. 主角什么人物特色让其成事?
5. 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再比如,如果人问你“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政策”?
http://www.brinknews.com/one-belt-one-road-risks-and-countermeasures-for-chinese-companies/
“能够增强中国的国力,影响到的国家非常之广”。此回答给人的感觉主观没有深度。不如用以下几个层面:
- 政治、经济、文化、安全
- 机遇和挑战(辩证法)
有结构性的回答不仅比较严密,还方便听众理解,还能给自己加分不少。
简述成故事
前辈们所要处理的事情是比我多上一倍甚至是几倍的。东西越多,越容易乱。我观察到公司的前辈都会用笔和纸,把将要做的事以及步骤先计划好。免得在中途因为别的因素将思路打乱了。如何记忆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把整个流程闭上眼睛复述一遍缕一遍,甚至可以用比喻联想,那大脑就清晰了。前几天跟一个4岁小朋友视频,她跟我讲今天看了一本书叫做《肚子里的小火车》。其实就是讲食物是怎么从嘴巴一直进入肠道的。多么形象的比喻,让她的生物课知识打下了良好的记忆基础。使用比喻就是把文字转化成自己所熟悉的食物,使逻辑的事情用右脑的想象力,画面感来帮助记忆。很多人都喜欢。看透思路,归纳成故事,是很多的高层记住复杂的事物有很大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 是妇孺皆知的故事。但在事少的时候,事情杂乱无章的慢慢做也可以勉强完成,思维的重要并没有体现出来;事多的时候,我们又容易陷入到“时间有限,咱们赶紧撸起袖子干起来吧” 这种陷阱里。所以磨刀的环节十分容易被人遗忘。以后警戒自己“不磨好刀,不要开始”,不管如何,越是事多,复杂性越强,就必须先停下来,给自己整一个思维方式,才不误砍柴功。